鯉魚舞

鯉魚舞

鯉魚舞是流傳在惠州惠東平海和潮州一帶的傳統民俗舞蹈。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每逢喜慶節日,各鄉村、城鎮常常可以見到。當地民間傳說盤古開天闢地是由鯉魚帶領才尋到水源的。人們為了不忘鯉魚的功勞,每逢農曆正月初四祭神時,就舞起鯉魚,以示紀念。以後又逐步衍變為每逢喜慶節日,都舞鯉魚慶祝豐收,寓意“年年有餘”,祈願天下太平。鯉魚舞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審美情趣和生活嚮往。

鯉魚舞簡介

鯉魚舞是廣東連平民間喜聞樂見的一種傳統舞蹈藝術,自明崇禎七年(1634)建州以來,流行於連平縣忠信、油溪、高莞、大湖等鄉(鎮),廣受村民喜愛。

載歌載舞,其樂何如。言笑晏晏,長樂未央!鯉魚舞的舞蹈用敲擊鑼鼓樂伴奏,熱情奔放,具有濃郁的地方鄉土氣息。其藝術特色是道具製作精美,富有地方工藝特色。

歷史記載

在河源市公布的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里,對連平鯉魚舞有這樣的記載:鯉魚舞演出道具有紅鯉魚17條、小船1隻,鯉魚舞主角為爺孫兩人。演出時,爺孫倆撐船起舞,手擎鯉魚道具的眾演員相隨起舞。舞時配以《鯉魚歌》,並以民間八音伴奏,節奏明快,曲韻歡暢,加上鑼鼓敲擊樂的配合,場面氣氛更為熱烈。鯉魚舞富有深厚的含義,表現當地農民在搞好農業生產的同時,致力於漁業發展,充分抒發了農民漁業生產獲得豐收的喜悅情景。主要舞蹈情節有:《出海餵魚》、《魚群搶食》、《魚躍龍門》、《收穫捕魚》、《慶祝豐收》等。

鯉魚舞的傳說

鯉魚舞 鯉魚舞

相傳很久以前,惠東久旱無雨,土地龜裂,寸草不長,民不聊生,一條善良的鯉魚在了解到人間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

的疾苦後,自告奮勇帶領人們去尋找水源,穿越無數高山,歷盡艱辛,終於找到了水源,而鯉魚自己也遍體鱗傷。人們為了不忘鯉魚的恩德,每逢喜慶節日,就舞起鯉魚,以示紀念。平海人以前大多是漁民,所以當地的民眾跳鯉魚舞也有祈求出海平安、滿載而歸之意,亦即為“年年有餘”。

鯉魚製作

鯉魚的魚頭、魚身、魚尾三部分骨架是用竹篾、竹片及鐵絲紮成的,然後用鐵絲連線起來,再將圓竹棒的一頭插入魚腹至魚背頂端為握棒,最後用白布包縫各部位,繪上圖案和色彩。握棒,靠魚的一端為棒頭,另一端棒尾。鯉魚舞由男子五人表演,動作大部分是模擬鯉魚燈在藝人們的手中栩栩如生,眾鯉魚在頭魚的帶領下,時而在水面悠然遊動,時而潛下水底尋找食物,時而相互嬉戲。高潮時鯉魚急速翻騰,全力拚搏,最後高躍龍門。此時觀者情緒激昂,全場歡呼喝彩,氣氛熱烈。鯉魚舞動時雙手動作幅度較大,步法以“圓場步”為主,配合跪地、抬腿、跳躍等,動作剛勁有力、粗獷奔放。整個表演節奏強烈,一氣呵成,具有男子漢的陽剛之氣。鯉魚舞在民間流傳有“十二變”和“十三變”兩種表演形式。“十二變”主要是表現鯉魚在水中暢遊、嬉戲、比目、尋食等生活情景,至高潮處鯉魚跳龍門。“十三變”則在上述表演之後,增加“魚化龍”、“羅漢伏龍”,最後是南派武術對打等內容,這種表演形式今已失傳。

平海古城是有著6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民間民俗文化藝術資源非常豐富,如舞鯉魚、舞龍、舞鳳、賽龍舟等。為了使這些民間藝術代代相傳,鎮裡還成立了民間藝術協會,包括書畫文學創作和舞蹈藝術等,建立了人數多達200多人的“老中青”相結合民間藝術表演隊伍,每年多次舉辦培訓班,邀請富有經驗的長者出任教練,對藝術表演愛好者尤其是青少年進行一些民間藝術技能的教育和培訓。在每年的元宵節期間以及每三年一屆的平海古城文化藝術節上,這些富含濃郁地方特色的藝術表演令前來旅遊參觀的外地朋友大飽眼福,流連忘返,極大繁榮了古城的民間藝術,也推動了平海經濟建設的發展。

戲劇中的鯉魚舞

鯉魚舞在民間流傳的同時,也被引入了戲劇表演之中,如潮劇傳統戲《荔鏡記》和現代戲《七日紅》等均有舞鯉魚的精彩場面。

鯉魚舞以潮州大鑼鼓的打擊樂伴奏,主要樂器有大鼓、大鑼、大鈸、蘇鑼、深波、欽仔等。常用曲牌有《亂鑼》、《水鬼母》、《賊鑼》、《猛拗槌》、《洗鈸》、《大鑼火炮》、《大鑼拗槌》、《龍擺尾》、《武場》等。伴奏樂隊由司鼓指揮,司鼓則視演員動作和隊形變化,指揮樂隊換奏曲牌。

惠東平海不但基本上完整地將這一民間藝術繼承了下來,而且還不斷融入時代特色,推陳出新,把它打造成了一種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間表演藝術。

不同地方的鯉魚舞

潮州的鯉魚舞

鯉魚舞是潮州民間喜聞樂見的一種舞蹈形式,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在潮州民間流傳。編創者通過對鯉魚生活情境細緻入微的觀察,提煉出鯉魚“出灘”、“覓食”、“比目”、“啃泥”、“產卵”、“躍龍門”等動作,組合成不同的表演套數,剛勁有力,粗獷奔放,充分表現了男子舞蹈的陽剛之氣,具有南派武功的特點。鯉魚舞道具製作精湛,極具潮州工藝特色,加上舞蹈用潮州大鑼鼓打擊樂伴奏,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作為中國優秀民間舞蹈藝術,潮州市鯉魚舞隊曾赴京參加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匯演獲優秀節目獎,多次應邀赴國外演出,名揚海內外。潮州鯉魚舞被編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廣東卷》中。

每逢喜慶節日,潮州市市各城鎮鄉村隨處可見鯉魚舞。精心製作的鯉魚燈栩栩如生,眾鯉魚在頭魚的帶領下,時而在水面悠然遊動,時而潛入水底尋覓食物,時而相互嬉戲。高潮時鯉魚急速翻騰,全力拚搏,最後高躍龍門,此時鼓聲雷動,觀者情緒激昂,全場歡呼喝彩,氣氛十分熱烈。一百多年來,鯉魚舞一直深受民眾喜愛,在潮州民間盛演不衰,成為迄今為止一個保留下來的民間舞蹈傳統節目

高莞鯉魚舞

高莞鯉魚舞中,主要有8個角色,即一個漁夫、一艘船、三條鯉魚、一隻蝦公、二隻紙鼓,紙鼓不動,在鑼、鼓、古琴、二胡、簫等的合奏樂曲聲中,主角漁夫走著“8”字型,作著捕撈的各種動作,同時根據動作唱出滑稽有趣的山歌《鯉嬤歌》等。這山歌可以是兩三個人對唱,依據原有曲譜,歌詞隨機應變,或是現場急就的,或是演出前排練好的,可以宣傳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也可以宣傳農時農活,也可以是逗人發笑的語言,在笑聲中,人們也獲得了教益。

平海鯉魚舞

平海的鯉魚舞由5男子表演,鯉魚舞動時雙手動作幅度較大,步法以“圓場步”為主,配合抬腿、跳躍等,動作剛勁有力、粗獷奔放。整個表演節奏強烈,一氣呵成。

平海鯉魚舞已經有上百年歷史。他們還對傳統的鯉魚舞動作進行深加工,融入時代特色,達到傳統與現代的和諧。以前的鯉魚舞有24套動作,比較煩瑣,不容易學會,後來他們經過濃縮和加工,並引進了一些新的套路,只有觀音坐蓮、追春、磨沙、渡水等16套動作,舞姿更加精練優美。

連平鯉魚舞

鯉魚舞富有獨特的藝術特色,其道具製作精美,加上舞蹈是用鑼鼓打擊樂伴奏,氣勢磅礴,熱情奔放,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在早些年,每逢春節期間,在連平縣忠信鎮的村寨隨處可見鯉魚舞表演。精心製作的鯉魚舞起來栩栩如生,時而像在水面悠然遊動,時而像潛入水底覓食,時而像相互嬉戲,場面十分壯觀,煞是好看。

最原始的鯉魚舞表演,是由9個青年女子各撐一條鯉魚道具隨著鑼鼓聲表演魚的各種動作,另有兩個丑角跟在鯉魚後面。身材高大的丑角拿著魚網,另一個則是拿魚簍。鑼鼓一停,兩個丑角則表演打魚的滑稽動作並說上一通笑話,博觀眾一樂。隨後,9個撐著鯉魚道具的青年女子則唱《鯉嬤歌》,每個回合唱一節,總共要表演12個回合,唱12遍。其曲調與春牛舞相似,有領唱、合唱。人們認為鯉魚舞順“意頭”、吉利,每到一處,村中的小孩便跟在鯉魚舞隊的後面呼喊“大魚大魚”,按諧音為“大余大余”,迎合了“富貴有餘”的好兆頭,因此受到人民民眾的歡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