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生平
11歲,因家道中落棄學去鄱陽學會計。數年後轉浙江、江蘇經營鹽業。20歲後獨資為鹽運商,井以“資重引多”出任兩淮總商20年。在此期間,倡議“一舟溺,眾舟助”,受到商界推崇。志道雖巨富,但生活勤儉,重禮好義,為世人稱道。在揚州鋪設康山以西至抄關抵小東門磚石路面;建12門義學,供貧家子弟就讀。放貨物。
乾隆年間,徽州歙縣鮑姓族中有位少年名叫鮑志道。他自幼讀書,按他父親的意思是日後能參加科舉考試,弄個一官半職什麼的,光宗耀祖。志道的父親雖然也做些小買賣,但生意不濟,所以家境並不寬裕。於是在11歲時,,由於生活困難,志道不得已中斷了學業,棄儒服賈,走上了經商之路。
志道出門時,沒有盤纏,家人替志道跟別人借錢,無奈一天轉下來,沒有一點收穫。看著身無分文的志道,母親便從箱櫃的底層拿出一直珍藏著志道嬰兒時的穿戴,將他小時候虎頭帽上鑲嵌著的那枚“康熙通寶”銅錢取下,放到志道的手心裡,語重心長地說:“兒啊,這可是我們家僅剩的一文銅錢了。今天給了你,以後咱家的興旺就要看你了啊!”志道眼含熱淚,“撲通”一聲跪到地上,抱著娘的腿,哽咽著:“娘,志道聽明白了!”,一邊珍重地將這一文錢收在了內衣夾層的口袋裡……
志道翻山越嶺,晝夜不停的往江西的鄱陽趕。他聽人說,那邊有鄉親做生意,去了以後希望能得到鄉親的引薦和幫助。一路上,他渴了飲口山泉水,餓了吃塊冷飯糰,困了就在樹底下歇會兒,吃盡了千辛萬苦。到了鄱陽後,志道一邊幫人打工,一邊學習會計,後來積了一點錢,就離開鄱陽,來到浙江金華做些小生意。再後來為尋找更好的市場,他從金華又到揚州,從揚州又轉徙湖北,這樣碾轉奔波,但始終未能找到一塊立足之地。20歲時,志道又一次來到揚州。逐漸成熟的他,應聘當上了一個大鹽商的經理,後來投資鹽業,憑他的精明強幹、處事公允、急公好義,家資累至巨萬,同時在業界的聲譽也是日益高漲。
志道以“資重引多”出任兩淮總商二十年,雖巨富,但生活勤儉,重禮好義,為世人稱道。
鮑志道,字誠一,號肯園,棠樾鮑氏二十四世祖,時任清代兩淮鹽務總商,贈通奉大夫,封山西道鹽察御史,通正使司運政使。他自幼讀書,按他父親的意思是要他日後參加科舉考試走做官之路。但是,父親雖業商但不善積財,家境並不寬裕。於是在11歲時,志道便中斷學業,走上經商之路。
由於家貧,出門時志道身無分文。母親便從箱櫃底層拿出一直珍藏著的志道嬰兒時的襁褓,將襁褓的虎頭帽上配鑲的那枚“康熙通寶”銅錢取下,給志道隨身戴上,告訴他說:“兒啊,這可是我們家僅剩的一文銅錢了。今天給了你,咱家的興旺就要看你了啊!”志道眼含熱淚,珍重地將這一文錢收在內衣夾層的口袋裡,下定決心絕不讓母親失望。他想到母親身體不好,弟弟又在讀書,感到身上的擔子很沉很沉……
志道幾乎是一路乞討到江西鄱陽,路上的辛苦自是不必說了。到鄱陽後,一邊幫人打工,一邊學習會計。會計學成後,也積了一點錢,他離開鄱陽,來到浙江金華。在金華,他利用身上積攢的錢開始做些小生意,為尋找更好的市場,他從金華又到揚州,從揚州又轉徙湖北,不斷奔波,但始終未能找到一塊立足之地。
20歲時,志道又一次來到揚州。十年的商場奔波,他逐漸成熟起來。“列一百二十行經商財貨,潤八萬四千戶人物風流”,揚州自古繁華,明清時期更是聚集了一大批富商巨賈,且徽州人占一大半。揚州的繁華,令志道目不暇接,他決心在此地一展宏圖。
鮑志道會計學成後,攢下了一點錢。雖然老闆極力想挽留他,並開出每月10兩的薪酬聘他為二掌柜,但胸有大志的鮑志道卻早有了自己的打算。他知道,天下財,不在江南,便在淮揚。而要在那裡成為巨富,實現他得一城的財富積聚,必須經營鹽業。幾經周轉,鮑志道在20歲時來到了揚州,十年的商場奔波,他逐漸成熟起來,同時積累了豐富的鹽業經驗。 時值乾隆中期,兩淮鹽業不景氣,管理鬆懈,生產疲憊,轉運失調,私鹽泛濫,使得引鹽更加滯銷。加上課稅繁重,捐輸不斷,許多中小鹽商瀕臨破產。同樣來自於歙縣的大鹽商吳尊德為了擺脫危機,急需從本鄉人中招聘一名經理,要求是能吃苦耐勞、精於鹽業核算。積累了豐富的鹽業經驗的鮑志道抓住機會,前去應聘。可是不料吳尊德這位大鹽商在招聘中,出了一道讓人意想不到的試題。
第一天,面試之後,大鹽商命夥計給每位應聘者一碗餛飩,說算是犒勞。吃完後,大鹽商讓各位回去準備第二天考試。誰知,第二天鹽商出了這樣的幾道題:請回答昨日你所吃的餛飩共有幾隻?有幾種餡?每種餡又各有幾隻?應聘者被這樣離奇的試題弄得目瞪口呆,有的搖頭苦笑,有的後悔不已。然而鮑志道憑他十年從商的經驗,昨日就預料了那碗餛飩不尋常,所以他對那碗餛飩作了細細的觀察。此時應付這幾道題自然是得心應手。結果可想而知,他被聘用了。鮑志道受聘後對吳氏旗下鹽業進行整頓,由於他肯於吃苦,勤於學習,業務素質迅速提高。憑他超人的經營才幹,鹽商的經營大為起色,他自己也得到了豐厚的報酬。
幾年的積累,志道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於是辭去了經理職務,決心自己開創事業。他瞄準了鹽業經營,因為,一方面鹽業是揚州的龍頭行業,揚州所處的鹽場是當時全國最大的鹽場;另一方面鹽業經營利潤大。這幾年經理生涯,他早已摸熟了市場行情,結交了許多社會各界的朋友,建立起了個人人際關係網。這些使他的事業很快走向成功,家資累至巨萬。而且,憑他精明強幹、處事公允、急公好義,在業界的聲譽也是日益高漲。
恰好此時,清政府為了加強對鹽商的控制,在鹽商比較集中的地方設立鹽務總商。鮑志道當之無愧地被選為總商。然而總商的角色並不好當,一方面,在政府眼裡,鹽商都是些富得流油的肥羊,總要想方設法進行搜刮。因此總商要代表眾鹽商利益與政府交涉、周旋。另一方面,他要不斷解決鹽商內部的矛盾,同時還要向政府反映眾商人的願望和要求。總之,總商處在政府和眾鹽商之間,雙方誰也不能得罪,沒有精明幹練的處事能力是很難做到的。鮑志道擔任總商,處事果斷、公允,深客群鹽商的擁護,也得到政府的賞識,因而他在總商職位上一乾就達20年之久,聲望顯赫。
遙想當年,鮑志道懷揣一文錢出門經商,可以說一路備嘗艱辛;在商場幾十年摸爬滾打,辛酸的故事必不會少;總商雖說榮耀,但夾縫中做人,豈能是容易的事?問題在於,不論處在何種情況,他始終能立於不敗之地。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學習和借鑑。
人物貢獻
在本縣,捐銀8000兩,作為補助城南紫陽書院的經費;並同曹文埴一起倡議復 建古紫陽書院,獨自捐銀3000兩;還出資建鮑氏世孝祠,增置祀田,捐資建東河(富資水)水射,修造古虹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