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發展
魯柘澄泥硯,柘溝鎮因盛產土陶出名,更因柘溝硯而名揚海內外。燒制魯柘硯必須用陶土,此土是柘溝鎮得天獨厚的資源,全省獨有。
據考證,魯柘硯產於具有五千多年制陶歷史的古鎮——泗水縣柘溝鎮。全國各地出土的魯柘硯證明,該硯始於唐代以前,北宋時期最為興盛,曾被譽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在日本、朝鮮和東南亞各國享有盛譽。清乾隆皇帝曾為其收藏的鐘式東魯柘硯賦詩一首:“模削誰成几上賓,洪鐘作式出陶均。設如洞理文流響,七召疇為待扣人。”
但是,由於種種原因,魯柘硯制硯工藝失傳多年。
陶土礦以柘溝為中心,東西走向約26平方公里,儲量12.2億立方米。在柘溝一帶為裸露區,一般距離地面0-3米,易於開採。土中含有二氧化鋁、二氧化矽、三氧化二鐵、二氧化鈦、氧化鎂等成分。用此土燒制的大缸醃出的鹹菜清脆香甜,名滿京城。而用這種陶土燒制的柘硯更是質地優良,顏色豐富。
建國後,泗水縣陶瓷廠和柘溝鎮曾多次組織能工巧匠恢復柘硯生產,均未獲得成功。1990年,泗水縣成立魯柘硯工藝研究所,要求將魯柘硯“下力氣搞成功”。
一切從頭開始。建小窯,購置澄泥工具,製作裝泥漿的布袋,搭建陰乾泥漿的涼棚,置辦整毛坯的板、錘、刻刀等工具……1990年冬,第一窯魯柘硯試燒。由於從備料、澄泥、成坯、雕刻、裝窯、燒結等道道工序都格外謹慎,第一窯竟然奇蹟般成功了。
1991年5月,全國政協原副主席谷牧出訪日本,將魯柘硯作為國禮贈送給日本前首相海部、中曾根等貴賓。此外,魯柘硯作為高級禮品還贈送給韓國、德國等國家以及中國香港、中國台灣地區的知名人士和朋友。
1991年,在研究所全體成員共同努力下,當年魯柘硯就生產出十多個花色、200多個品種(以仿唐宋名硯為主),具有沉靜堅韌,溫潤如玉,含津益墨,聲若金石,手觸生暈,發墨如油,不漬水,不損筆,古樸大方等特點,其質地、造型、色澤、使用等方面,不僅超過宋代所制,還優於國內同類澄泥硯。
2007年初,魯柘硯成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品種種類
魯柘澄泥硯有以墨、醬紅、灰、花等十多個花色、品種。
物品特點
魯柘澄泥硯具有沉靜堅韌、溫潤如玉、含津益墨、聲若金石、手觸生暈、發墨如油、不漬水、不損筆等特點。其質地、造型、色澤、使用等方面,既可與唐宋名硯媲美,又優於國內同類產品,實屬藝苑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