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市胡同

通州區域地處北京市東南部,自古以來,地勢低洼,河湖眾多,盛產魚、蝦、鱉、蟹。 由此,通州魚類銷售市場遍集全區,其中因通州城市人口眾多,又咫尺北京,故城內魚市繁盛居首。 通州城內魚市明時設在城中心處閘橋附近,北大街南口西側,南傍穿城河,漸成街巷而各魚市大街,其東口即稱魚市口。

位於通州區西北部。舊城中部,新華大街東段北側。東自北大街,西迄溝沿胡同。以魚類交易市場設此故名。
通州區域地處北京市東南部,自古以來,地勢低洼,河湖眾多,盛產魚、蝦、鱉、蟹。北部有溫榆河、小中河、壩河、潮白河、通惠河俱聚會於通州城東潞河(北運河),另城北關外有金盞淀廣闊水面;中部有涼水河、蕭太后運糧河、蒼頭河、金口新河、永濟渠故道、港溝河(笥溝)。均與潞河通連,另有延芳淀遼闊湖沼,至於橫縱溝渠則不可勝數,由此,水產堪北京之冠。此外,通州城外潞河直匯海河,渤海所產各類海魚船運至通州來售亦甚便捷。由此,通州魚類銷售市場遍集全區,其中因通州城市人口眾多,又咫尺北京,故城內魚市繁盛居首。
通州城內魚市明時設在城中心處閘橋附近,北大街南口西側,南傍穿城河,漸成街巷而各魚市大街,其東口即稱魚市口。清同治六年(1867),叛國耶穌教公理會牧師姜載德、富善擇此熱鬧之處傳教,於魚市口北側租用民宅作教堂,光緒四年(1878),教堂他遷。二十六年(1900),通州義和團興起,痛恨洋教欺壓民眾,舉火焚燒教堂。次年,賣國屈辱條約——“辛丑條約”簽訂後,美國傳教士竄回通州,大肆傳播耶穌教,為紀念其教首傳通州之所,迫將魚市大街易稱公理會胡同。1981年,為恢復歷史本來面貌,掃除外國侵略遺蹟,復改稱魚市胡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