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年輕的女孩莫伊·科林伍德決定和她的好朋友佩奇一起去偏僻的湖邊小屋度假,可是當她們抵達那裡的時候,卻意外地被一個明顯有點心理變態且有暴力傾向的逃犯克魯格所綁架,和克魯格在一起的還有他那同樣瘋狂的女友賽迪、殘酷成性的兄弟弗朗西斯以及無能的兒子賈斯汀。害怕的要命的莫伊幾度遭受這些人的毒打、虐待和侵犯,而她也意識到,等在自己面前的很可能就是死亡,她現在惟一的信念就是回到父母約翰和艾瑪的身邊,她知道只有在他們身邊,她才能真正地安全。在莫伊不幸被子彈射中之後,包括克魯格在內的所有人都以為她已經死了,於是就把她的屍體遺棄在了湖水裡。
不幸的是,克魯格這幾個襲擊過莫伊的人,竟然在毫不知情的偶然下走進了約翰和艾瑪的家,並把這裡當成了一個不錯的避難之地。當莫伊九死一生地回到了她父母的身邊時,看到那個自己一直精心照顧的女兒竟然被折磨成了這般模樣,一向對任何人都很親切的約翰和艾瑪感受到的是前所未有的憤怒,他們將會對那四個無意中走進他們家門的綁匪施以最為殘酷的報復,把他們加諸在女兒身上的痛苦,加倍地討回來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薩拉·帕克斯頓 | 莫伊·科林伍德 | |
莫妮卡·波特 | 艾瑪·科林伍德 | |
托尼·戈德溫 | 約翰·科林伍德 | |
加瑞特·迪拉胡特 | 克魯格 | |
瑞琪·琳德赫姆 | 賽迪 | |
亞倫·保爾 | 弗朗西斯 | |
斯賓塞·崔特·克拉克 | 賈斯汀 | |
瑪莎·麥薩克 | 佩吉 | |
麥可·博文 | Morton | |
Usha Khan | Maid |
職員表
製作人 | 喬納森·克里文、韋斯·克雷文、肖恩·S·坎寧漢、瑪麗安·馬德萊納 |
導演 | 丹尼斯·伊利亞迪 |
編劇 | 韋斯·克雷文、Adam Alleca、Carl Ellsworth |
攝影 | Sharone Meir |
配樂 | 約翰·墨菲 |
剪輯 | Peter McNulty |
藝術指導 | Johnny Breedt |
服裝設計 | Katherine Jane Bryant |
布景師 | Melinda Launspach |
(以上資料來源)
角色介紹
| |
| |
| |
|
(以上資料來源)
音樂原聲
序列 | 曲目 | 原聲帶封面 |
01 | Opening Titles | |
02 | The Crossing | |
03 | The Pool | |
04 | The House | |
05 | The Boathouse | |
06 | Getting Stoned | |
07 | In The Woods | |
08 | Are You Ready To Be A Man | |
09 | Killing Paige | |
10 | After The Assault | |
11 | Dead In The Water | |
12 | Candles | |
13 | Saving Mari | |
14 | Going To The Guest House | |
15 | Looking For Krug | |
16 | John V Krug | |
17 | The End | |
18 | Opening Titles (Alt) |
幕後花絮
•由於由於有大量的血腥鏡頭,該片在MPAA定級時遭遇很大的爭論,MPAA認為影片被分級為R亦不能過關,必須分級為NC-17。製片公司及時為該片做出了一定的刪減,影片最後才得以被分級為R。
•該片一度計畫更換為其他名字,因為電影公司認為老版片名已經不足以吸引觀眾,但最後該片還是堅持用了老版的片名。
•該片在大致的劇情上與老版本保持一致,製作方曾想過對劇情進行重寫,但後來導演和編劇都認為原作是一個很經典的故事,並沒有改動它的必要 。
製作發行
上映信息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美國 | 2009年3月13日 | 克羅地亞 | 2009年6月4日 |
加拿大 | 荷蘭 | 2009年6月11日 | |
芬蘭 | 2009年4月4日 | 英國 | 2009年6月12日 |
法國 | 2009年4月22日 | 俄羅斯 | 2009年6月16日 |
比利時 | 馬來西亞 | 2009年6月18日 | |
德國 | 2009年5月14日 | 匈牙利 | |
奧地利 | 2009年5月15日 | 土耳其 | 2009年6月19日 |
冰島 | 2009年5月20日 | 葡萄牙 | 2009年7月2日 |
俄羅斯 | 2009年5月21日 | 西班牙 | 2009年7月3日 |
捷克 | 巴拿馬 | ||
中國台灣 | 2009年5月22日 | 委內瑞拉 | 2009年7月10日 |
南非 | 羅馬尼亞 | 2009年7月17日 | |
墨西哥 | 丹麥 | ||
愛沙尼亞 | 立陶宛 | 2009年7月24日 | |
芬蘭 | 波蘭 | 2009年8月14日 | |
希臘 | 2009年5月28日 | 義大利 | |
哈薩克斯坦 | 2009年5月29日 | 新加坡 | 2009年8月20日 |
製作信息
製作公司 | 1. Rogue Pictures [美國] 2. Film Afrika Worldwide CC [南非] 3. Midnight Entertainment |
發行公司 | 1. Rogue Pictures [美國] (2009) 2. Golden Village Pictures (2009) (新加坡) 3. Lusomundo Audiovisuais S.A. [葡萄牙] (2009) 4. Roadshow Film Distributors (2009) (澳大利亞) 5. Universal Pictures International (2009) (荷蘭) 6. Village Films [希臘] (2009) 7. Finnkino Oy [芬蘭] (2009) 8. Universal Home Entertainment [美國] (2009) |
影片評價
《魔屋》的電影海報和電影《鬼哭神嚎》如出一轍,但同樣是關於“房子”的故事,該片的恐怖指數卻比《鬼哭神嚎》高出幾個段位。片中能夠明顯看出導演丹尼斯·伊利亞迪在對老版《鬼屋》的導演韋斯·克萊文致敬,鏡頭運用的方式和整個故事脈絡都基本相似,但該片唯一不同的是,在血漿的使用上更為大刀闊斧,虐殺的場面令人感到非常恐懼 (搜狐娛樂評) 。
《魔屋》的動作血腥場面實在是太帶勁了 (《舊金山編年史》評),重拍版比1972年的原版更加令人揪心,該片對暴力的展示和對台詞的把握,達到了一個新境界,讓人對這個故事的邏輯更加認同 (《紐約郵報》評) 。
《魔屋》中的人性和道德底線全盤崩潰,一個兇惡女人的嘴臉能刻畫到這種失控地步,簡直令人傷心 (《好萊塢報導者》評)。因為結局過於白痴,所以該片能看的也只有一灘血 (《華盛頓郵報》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