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絳[春秋時晉國卿,人名。]

魏絳[春秋時晉國卿,人名。]
魏絳[春秋時晉國卿,人名。]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魏絳(?-前552):姬姓,魏氏,名絳,諡號為莊,故史稱魏莊子,春秋時晉國卿。 其先祖為庶人,與周同姓,因伐紂有功被周武王封於畢,於是以畢為姓。到畢萬時,事晉獻公,伐霍、耿,魏等國有功,封於魏,遂又以魏為姓。魏絳最後被封為文候,其家住在今山西省新絳縣橫橋鄉文候村,文候村因此而得其名。

基本信息

個人經歷

魏絳,即魏莊子(Wèi Zhuāngzǐ),卒後謚為昭子(Zhāozǐ)生卒年不詳,春秋時晉國卿。他的活動主要在晉悼公時期(前572年至前559年)。

據《春秋左氏傳》,晉悼公元年(前573年)魏絳為司馬,執掌軍法。

晉悼公3年(前570年),大會諸侯,悼公藉此誇耀他的地位和實力,而他的弟弟楊乾卻擾亂隨從儀衛軍隊的行列。

魏絳為忠於晉國,冒死戮楊乾之仆。此舉震動當時,魏絳名聲遠揚。事後晉侯非常惱怒,認為魏絳戳辱楊乾,就是污辱自己,破壞自己的聲望,故一定要殺魏絳。

魏絳執法時已預見到後果的嚴重性,但為了整肅軍紀,將自身利害置之度外。執法完畢,上書陳述行刑的理由,說“軍師不武,執事不敬,罪莫大焉”;出了楊幹這樣的事,說明軍紀鬆弛,自己身為司馬,應負責任。尤其在諸侯會盟這樣的重要場合,如不執行軍法,後果將不堪構想。對楊乾之仆行刑,確實是迫不得已。自己一向未能盡職盡責,願以一死謝過。呈書以後,魏絳即要自殺,為人阻擋。

晉悼公閱書後大受感動,匆忙間赤足出外,向魏絳道歉。後又專門設宴與魏絳歡敘,並擢升其為新軍將佐,予以重任。

主要貢獻

魏絳在晉國歷史上的重要貢獻,是他提出並實施的和戎之策。晉悼公4年(前569年),魏絳向悼公提出一項重大主張,即和戎。與晉國相鄰的北方少數民族,時常與晉發生戰爭,數為邊患。以前從無和戎之說,只是討伐,故很難理解和戎的積極意義。當時悼公即說:“戎狄無親而貪,不如伐之。”

魏絳懇切地向他陳述了和戎的“五利”:第一,“戎狄荐居,貫貨易土,土可賈焉”,可以利用遊牧民族輕視土地,重視財貨的習俗,發展對戎狄的貿易;第二,“邊鄙不聳,民押其野,穡人成功”,沒有戰爭,人民安居樂業,利於發展農業生產;第三,戎狄事晉,四鄰振動,諸侯爭霸中有威攝作用;第四,“以德綏戎,師徒不勤,甲兵不頓”,維持和平局面,軍隊得到休息,軍備物資不須消耗,可以保存晉國的實力;第五,“鑒於后羿,而用德度,遠至邇安”;借鑑歷史的經驗,只有採用以德服人的辦法,才能保持長久的安寧和睦局面。經過他詳細地解釋和戎的益處,終於說服了晉悼公,悼公使魏絳和戎。

魏絳從國家大局出發,衝破傳統偏見的束縛,積極主張和戎,開創了我國歷史上漢族爭取團結少數民族的先例。

和戎政策實施後大見成效,到晉悼公12年(前562年),僅短短的8年時間內,便取得了晉國與戎狄和睦相處的局面。悼公非常高興,將鄭國贈送的樂師、樂器,女樂的一半賜給魏絳,說:“子教寡人和諸戎狄以正諸華。8年之中,9合諸侯,如樂之和,無所不諧,請與子樂之。”魏絳謝絕所賜之樂,對悼公說:“和戎狄,國之福也,君之靈也,二三子之勞也,臣何力之有焉?”辭謝再三,方才接受。

魏絳不但在執法上嚴毅方正,在政治上具有遠見卓識,是一位善於領兵作戰的將領。據<左傳>襄公9年(前564年),魏絳與趙武率師斬行稟。10年(前563年),與士魴戍梧及制。13年(前560年),佐欒魘將下軍救寺。18年(前555年),與欒盈以下軍克寺。《左傳》襄公九年記及率軍作戰時即有“魏絳多功”之語,可見他在多年率軍作戰中,戰功頗多。可惜因史料闕佚,不能知其指揮軍隊的詳細情形。

魏絳居功不傲,不但8年之中9合諸侯不居功,且帶兵打仗多有戰功,仍甘為趙武之佐。他曾請悼公賑濟貧民,以安軍心,解民困。所有這些,都是難得的品德和識見。

魏絳因功改封在安邑(今屬山西運城市)。卒後謚為昭子。

人物故事

執法上嚴毅方正

晉文公時,魏氏列為大夫,徒於霍(今山西霍州)人。魏絳(?—前552年),他的活動主要在晉悼公時期(前572年至前559年)。據《春秋左氏傳》,晉悼公元年(前573年)魏絳為司馬,執掌軍法。晉悼公四年(前570年),大會諸侯,悼公藉此誇耀他的地位和實力,而他的弟弟楊乾卻擾亂隨從儀衛軍隊的行列。魏絳為忠於晉國,冒死戮楊乾之仆。此舉震動當時,魏絳名聲遠揚。但晉侯非常惱怒,認為魏絳戳辱楊乾,就是污辱自己,破壞自己的聲望,故一定要殺魏絳。魏絳執法時已考慮到後果的嚴重性,但為了整肅軍紀,將自身利害置之度外。執法完畢,上書陳述行刑的理由,說“軍師不武,執事不敬,罪莫大焉”;出了楊幹這樣的事,說明軍紀鬆弛,自己身為司馬,應負責任。但在諸侯會盟這樣的重要場合,如不執行軍法,後果將不堪構想。對楊乾之仆行刑,確實是迫不得已。自己一向未能盡職盡責,願以一死謝過。呈書以後,魏絳即要自殺,為人阻擋。晉悼公閱書後大受感動,匆忙間赤足出外,向魏絳道歉。後又專門設宴與魏絳歡敘,並擢升其為新軍將佐,予以重任。

政治遠見

魏絳在晉國歷史上的重要貢獻,是他提出並實施的和戎之策。晉悼公四年(前569年),魏絳向悼公提出一項重大主張,即和戌。與晉國相鄰的北方少數民族,時常與晉發生戰爭,數為邊患。以前從無和戎之說,只是討伐,故很難理解和戎的積極意義。當時悼公即說:“戎狄無親而貪,不如伐之。”魏絳懇切地向他陳述了和戎的“五利”:第一,“戎狄荐居,貫貨易土,土可賈焉”,可以利用遊牧民族輕視土地,重視財貨的習俗,發展對戎狄的貿易;第二,“邊鄙不聳,民押其野,穡人成功”,沒有戰爭,人民安居樂業,利於發展農業生產;第三,戎狄事晉,四鄰振動,諸侯爭霸中有威懾作用;第四,“以德綏戎,師徒不勤,甲兵不頓”,維持和平局面,軍隊得到休息,軍備物資不須消耗,可以保存晉國的實力;第五,“鑒於后羿,而用德度,遠至邇安”;借鑑歷史的經驗,只有採用以德服人的辦法,才能保持長久的安寧和睦局面。經過他詳細地解釋和戎的益處,終於說服了晉悼公,悼公使魏絳和戎。魏絳從國家大局出發,衝破傳統偏見的束縛,積極主張和戎,開創了我國歷史上漢族爭取團結少數民族的先例。和戎政策實施後大見成效,到晉悼公十二年(前562年),僅短短的八年時間內,便取得了晉國與戎狄和睦相處的局面。悼公非常高興,將鄭國贈送的樂師、樂器,女樂的一半賜給魏絳,說:“子教寡人和諸戎狄以正諸華。八年之中,九合諸侯,如樂之和,無所不諧,請與子樂之。”魏絳謝絕所賜之樂,對悼公說:“和戎狄,國之福也,君之靈也,二三子之勞也,臣何力之有焉?”辭謝再三,方才接受。

領兵作戰

魏絳不但在執法上嚴毅方正,在政治上具有遠見卓識,而且還是一位善於領兵作戰的將領。據《左傳》襄公九年(前564年),魏絳與趙武率師斬行稟。十年(前563年),與士魴戍梧及制。十三年(前560年),佐欒魘將下軍救寺。十八年(前555年),與欒盈以下軍克寺。《左傳》襄公九年記及率軍作戰時即有“魏絳多功”之語,可見他在多年率軍作戰中,戰功頗多。可惜因史料闕佚,不能知其指揮軍隊的詳細情形。此外,魏絳居功不傲,不但八年之中九合諸侯不居功,而且帶兵打仗多有戰功仍甘為趙武之佐。他曾請悼公賑濟貧民,以安軍心,解民困。所有這些,都是難得的品德和識見。魏絳因功改封在安邑(今屬山西運城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