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皇陵
據《三國志·魏書·文帝紀》載:魏文帝曹丕於黃初三年(222年)冬十月“表首陽山東為壽陵”,並作《終制》稱:“壽陵因山為體,無為封樹,無立寢殿,造園邑,通神道。”黃初七年(226年)五月,“帝崩於嘉福殿,時年四十”,“葬首陽陵”。首陽山在偃師縣西北境,東西三十餘里,文帝陵應在首陽山東段,即今首陽山火車站一帶。又據《三國志·魏書·明帝紀》載:魏明帝曹睿死於景初三年(239年)正月,“葬高平陵”。《魏世譜》指出:“高平陵在洛水南大石山,去洛城九十里”,即高平陵在今洛陽市南。齊王曹芳被廢后,另立曹髦為帝。甘露五年(260年),曹髦見司馬氏三世專權,政非己出,召大臣王沈、王業等計議說:“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自出討之。”王沈、王業不僅不從,反而告密,結果曹髦被殺,葬於洛陽西北三十里瀍澗之濱:今洛陽市老城北邙山以南)。由此可見,曹魏皇陵沒有統一的陵區,這可能是因為曹氏受司馬氏挾制之故。
兩晉皇陵
西晉建都洛陽,歷武帝、惠帝、懷帝、愍帝,除懷帝(司馬鄴)被劉聰殺死在平陽外,武帝(司馬炎)、惠帝(司馬衷)均崩於帝位,加上追封的宣帝(司馬懿)、景帝(司馬師)、文帝(司馬昭)共五帝,其陵均應在洛陽一帶。但《晉書》只記載陵號,如宣帝葬高原陵、景帝葬峻平陵、文帝葬崇陽陵、武帝葬峻陽凌、惠帝葬太陽陵,陵址均略而不詳。史書說,司馬懿死前“預作終制,於首陽山為土藏,不填不樹”,並且說死後“葬於河陽”。首陽山在偃師北,河陽指河洛之北,範圍很大,確切位置不得而知。
早年出土的《晉故中書侍郎潁川潁陰荀岳及妻劉簡訓墓誌》和《晉武帝貴人左太沖之妹左棻墓誌》為尋找文帝崇陽陵和武帝峻陽陵提供了線索。傳左桀墓誌出土於南蔡莊北地的鍪子山一帶,考古工作者在南蔡莊以北的山坡上發現一處西晉墓地。這裡有墓葬23座,均坐北朝南,墓地內墓葬布局排列有序,主次分明,顯示出死者生前的尊卑關係。研究者經過分析,初步認定這個俗稱“峻陵兒”的墓地就是峻陽陵。荀岳墓誌出自邙山腳下的潘屯至杜樓一帶。依此線索,在潘屯、杜樓以北的枕頭山上找到另一處西晉大型墓地,共探出墓葬五座,均為坐北朝南,墓的形制布局等都與峻陽陵墓地相同。其中位於墓地東端的一號墓是枕頭山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墓道長46米,寬11米;墓室長4.50米,寬3.70米,高2.50米。其它4座墓均較一號墓為小,分布在墓地的西部。墓地周圍殘存有陵園及建築遺蹟。東陵垣長384米,西陵垣和北陵垣均長330米,南陵垣未見痕跡。在陵區內探出兩處建築遺蹟:一處位於東垣最北端,居墓地東北角,為一長方形夯土台。另一處位於西垣南側,由三塊夯土基址組成。以其位置看,兩處建築遺蹟當與陵區守衛有關。研究者認為枕頭山墓地即晉文帝的崇陽陵。
由於對峻陽陵和崇陽陵的基本確定,所以為進一步勘察西晉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惠帝太陽陵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