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皇元年,隋文帝楊堅奪取北周的政權,建立了隋朝。八年之後,隋滅掉了陳,結束了魏晉南北朝時期近四個世紀的分裂割據局面,重新統一了中國,為中國的封建文化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陵寢制度的復興與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
仁壽四年,文帝病崩,然後葬隋文帝於泰陵。史書上說泰陵"高五丈,周數百步",這說明隋朝已經恢復了秦漢時期"封土為陵"的規則。後來宇文化及等人在揚州煽動衛士數萬人攻入江都宮。縊隋煬帝,由他身邊的宮人草草埋葬在吳公台(離江都縣大約有二公里),後來改葬在雷塘(在江都縣的北面),"陵土僅高七點八尺,周二三畝許"。
隋朝是一個短命的王朝,僅僅有二世,前後不到四十年,所以在陵寢制度上,隋朝雖然恢復了秦漢封土為陵的規則,但是在建設規模上還比不上秦漢陵寢那樣高大宏偉。
【隋文帝泰陵】
隋文帝楊堅是華陰(今天的陝西)人。北周的時候承襲父爵,
當上了隋國公。他的女 兒是北周宣帝的皇后。靜帝年幼便即了位,他任丞相,於是總攬了朝政,被封為隋王。後來他廢靜帝自立,建立了隋朝,年號是開皇。他用了九年的時間統一了中國,結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隋文帝在位一共二十多年,開基立業,在政治上比較有所作為,在歷史上稱為"開皇之治"。他推行均田制,創立了科舉制度,建立了一套比較完善的中央集權制度,為以後唐代的政治和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死後與皇后合葬泰陵,同墳異穴。隋文帝的陵被稱為泰陵,大約在今天的陝西省扶風縣城附近。它南面靠近一個小村鎮,東面就是楊陵火車站。所以如果你想實地探訪一下泰陵是比較便利的。站在泰陵前,你的目光越過渭河,可以看到巍峨的終南山。靜觀泰陵,你可以發現,經過了一千多年的風風雨雨,它顯得益發古老而滄桑。仔細觀察的話你會發現陵墓頂部是平坦的長方形,而陵冢的底部和四周已經被挖去了很多,想來是歷代盜墓者所為。陵園的建築早已經毀廢,現在地面的遺存物也已經難以找到了。按照史書的記載,這裡應該建有高聳的闋樓。
從陵冢往南是一座清代石碑,大約高三米,碑上刻著"隋文帝泰陵"五個清晰的大字,是清代乾隆年間的陝西巡撫畢阮所書。
往泰陵東南走,在不遠的陵角和陵東兩塊高地上,還有當年隋文帝廟的遺蹟。今天俗稱"祭祀壇"。原祀廟的垣牆建築早已經毀掉,現在只能夠看到殘磚碎瓦了。但是我們不難構想,當初祀廟的規模是多么地宏大。從這裡還能看到闋樓的遺蹟。
就是在這些殘磚碎瓦中,歷史學家發現了帶有濃厚佛教色彩的文飾和形制。比較多的是蓮花狀的方磚。方磚中央是浮雕的蓮花圖案,角邊飾以蔓草,四周刻著連珠紋,非常美觀大方。特別的,這裡還發現了一枚殘破的、以菩薩形象為文飾的瓦當。它的正面用弦紋和連珠紋組成一個心形,中心端坐著一尊雙手合十、結迦跌坐的菩薩。據說這種直接以菩薩為文飾的瓦當在國內是非常罕見的。
隋文帝的泰陵,在中國陵寢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地位。它為以後唐宋陵寢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於泰陵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隋煬帝陵】
隋煬帝陵,在今天的江蘇省揚州市北雷塘村。雷塘,又稱為"雷坡",相傳吳王曾經在 這裡建造釣魚台。南朝的時候,這裡園林山水,亭台樓榭,是江南勝跡。宋代以後,這裡湮滅無存,只剩下煬帝孤冢一座,老百姓稱為"皇墓墩"。
隋煬帝楊廣,是楊堅之子。他十三歲就被封為晉王,拜拄國。隋討伐陳的時候,他是行軍元帥,駐鎮揚州。即位之後,開了通濟渠,三下揚州,建造宮殿。三征遼東,勞民傷財,致使國力虧空,民不聊生。江都事變,宇文化及弒煬帝。
清代的時候曾經重修了煬帝陵。陵墓的前面有大學士阮元所立的碑石,揚州知府伊秉綬隸書“隋煬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