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岩壽

魏岩壽

魏岩壽,1900年-1973年,中國微生物學家、套用化學家,是中國近代工業微生物的先驅。字孟磊,浙江省鄞縣(今寧波市)人。父親魏伯楨,民族資本家。魏岩壽是原(台灣)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所長。是中國第一位在《Science》雜誌上發表科學論文的微生物學家。

人物生平

魏岩壽出生在鄞縣的一個紳士家庭,父親魏伯楨是當地的名流。在上海南洋中學畢業後,魏岩壽於1921年考取政府公費入 日本京都大學化學工程科深造,1926年畢業歸國。歸國後即參加北伐戰爭,在國民革命軍的技術單位服務,1927年至1930年在上海國立衛生實驗室從事研究工作,並於1929年秋兼任國立勞動大學農學院農藝化學系教授。1930年他在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院創建我國第一個農藝化學系,擔任系主任和教授至1937年。1935年他受實業部的推薦,曾兼任中國酒精廠總工程師。抗日戰爭期間,魏岩壽在資源委員會工作,在四川、雲南等省創建並管理過多家酒精廠。1945年台灣回歸祖國懷抱,他受陸志鴻校長之聘,前往台灣接收由日本經營的台北帝國大學,該校更名為國立台灣大學。

1946年至1957年任台灣大學工學院院長兼化學工程系主任,並在農業化學系教授微生物學。1957年受中央研究院代院長之聘,負責籌建了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工作,擔任籌備處主任,至逝世前一直任該所所長,1970年4、5月間,曾短暫代理過中央研究院院長職務。魏岩壽1959年曾任台灣中國生理學會理事,1962年胡適逝世後曾被聘為“胡適紀念館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00年7月23日,出生。1921年,畢業於南洋中學。1922年,赴日本留學,入讀京都大學

化學工程科,主修化學和微生物學,期間進行了真菌學的學習和研究。在京都大學求學期 間,師從當時日本微生物化學權威喜多源逸教授。 1927年畢業,回國,1927年-1930年,就職於國立衛生實驗所(上海),任研究員。

1929年,出任國立勞動大學農學院農藝化學系教授。

1930年~1937年,擔任國立中央大學(後更名南京大學,又在台復校)農業化學系教授,併兼任農業化學系系主任。擔任中央大學教授期間,開始致力於用近代生物化學方法研究中國傳統發酵食品的製作工藝。

1935年,經民國實業部舉薦,兼任中國酒精廠總工程師。期間魏岩壽曾試驗用甘薯生產酒精,成為中國可再生能源生產研究的先例。魏岩壽並篩選酵母品種,採用良種純種酵母發酵,大大提高了發酵效率。

1937年-1945年,魏岩壽擔任中國國家資源委員會酒精工業總工程師。魏岩壽主持在在四川省和雲南省創建了內江、瀘州、昆明酒精廠。當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條件非常艱難,但這三個酒精廠在魏岩壽領導下仍連續出產酒精,保障了戰爭時期稀缺的能源。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以後,魏岩壽奉命赴台灣接管日本台北帝國大學(今國立台灣大學)。魏岩壽並出任國立台灣大學工學院院長,併兼任化學工程系主任。魏岩壽同時在國立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系授課,主講微生物學。

1957年,魏岩壽在台灣創建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1957年-1973年,擔任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所長。

1973年6月4日,逝世於台灣。

學術成就

1929年,魏岩壽在中國傳統食品腐乳中分離一種毛霉新種,美國著名的《Science》刊登了這一發現。

1931年,魏岩壽分離出一種擬青黴素,是中國科學家從發酵器械中分離出的第一批工業微生物菌種。

1959年,魏岩壽開始編寫《套用微生物圖譜》,為工業微生物領域重要參考書籍。

20世紀50年代晚期,魏岩壽開始致力於對中國傳統食品腐乳的研究,並於1968年完成其總結報告。

科學生涯

魏岩壽的科學生涯開始於他在日本求學期間,他在喜多源逸教授指導下學習化學和微生物學,並研究真菌學。1926年10月,泛太平洋學術會議第三次會議在日本東京召開,魏岩壽以大學生的身份,作為我國留日學生組織中華學藝社的代表與竺可楨、任鴻雋、翁文灝、胡先驌等中國科學社的代表一起參加會議,向會議提交了他的第一篇研究報告:“兩種新的致東方木結構房屋腐朽的黴菌"(Two new kinds of mould putrefying wooden houses in the orient),這是所見我國關於非醫學微生物學的第一篇試驗研究報告。日本是一個十分重視科學套用的國家,在京都大學學到的工程技術功底和化學、微生物學等方面的知識,為他歸國後在套用微生物學方面進行開拓性工作準備了較好的條件。魏岩壽從一開始就把自己的研究工作緊密地和人類的日常生活結合著,而且終生不渝。1927年歸國後,他在上海勞動大學農學院農藝化學系帶領學生們從事我國傳統發酵食品中微生物的分離和研究工作,1929年在美國的《科學》(Science)雜誌上報導了他在腐乳中分離的一個毛霉新種(“A new species of Monomucor, Mucor sufu, on Chinese soybean cheese”, Science,Vol LXX,No.1613, 307-308, Sep.27,1929.)。這是我國科學家首次在這個頂級自然科學學術刊物上發表的,在中國國內進行的科研工作。在這篇論文中,他不僅報導了他從中國傳統發酵食品中分離的毛霉新種,而且詳細地向全世界介紹了這種對於我國漢族的營養具有重要意義的發酵食品,論文中記載了當時江浙一帶腐乳的製造方法。這可能是我國第一篇用現代科學記述腐乳的論文。他分離的一種擬青黴曾被青黴菌專家湯姆(C.Thom)於1930年出版的《青黴菌》(The Penicillia)專著所收錄。1931年他指導他的學生方心芳研究傳統食品醬油,在醬醪中分類酵母菌,一起在《新農通訊》上發表了“中國醬醪中之數種酵母菌”。這是我國科學家從傳統發酵食品中分離出的第一批工業微生物菌種, 為我國工業微生物學進行了大量奠基性的工作。 1933年主編過《化學詞典》。大約30年後,從1959年開始,他主持編纂了《套用微生物圖譜》,這部15卷巨著不僅反映了他對各類微生物認識和駕馭的高深造詣,對於科研、教學乃至產業部門的作用也是重要的參考書。據台灣發表的文獻統計,魏岩壽一生髮表過論文82篇,著作7種,考慮到早年某些作品的散失,實際數目當超過此數字。

魏岩壽作為中國第一代現代微生物學家,一直把我國傳統發酵技術的研究作為自己應盡的責任。他是迄今為止研究腐乳最系統和深入的科學家,他從20世紀20年代後期在《科學》雜誌發表的第一篇有關論文起,對腐乳的研究一直延續到60年代後期。他在1968年完成的腐乳研究的《技術總結報告》,從微生物學和生物化學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當時具有最高水平,直到今天也是有關方面的重要參考資料。這些成就和在他臨終那年出版的《高粱酒》一書,表明他對於我國傳統發酵技術所具有的深刻理解,也體現著他重視總結提高中華民族的優秀科學遺產,並從中吸取其精華,加以發揚光大的責任感。

1957年他在一次國際會議上發表的研究論文“黴菌和細菌的澱粉酶之聯合作用(Joint action of fungal and bacterial amylases on starch)。在這個報告中,魏岩壽向國外介紹了我國白酒釀造中用麥子製成的酒麴是結合採用了黴菌和細菌的澱粉酶,可以協同地完成澱粉的液化和糖化過程。這一論文不僅從酶學水平總結和提高了傳統東方釀造工藝中複式發酵過程,而且後來成功地套用於印染工業的退漿工藝中。

魏岩壽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曾藉助某些物理手段觀察微生物。如他在日本《發酵協會志》上發表的三篇“在紫外線下觀察微生物”,報告了在紫外光照射下觀察青黴菌、根黴菌和酵母菌的結果,在當時是少見的。20年後,1953年他發表的“紫色花蜜腺酵母菌之研究”一文,報導了他早年在紫外線下觀察微生物的經驗,成功地鑑定了從植物蜜腺中分離的用肉眼難以區分的紅酵母。此外, 在50年代他還用較多時間研究過藻類單細胞蛋白, 連續報導過他對小球藻的生長、代謝和培養方法的研究結果。魏岩壽是較早研究輻射誘變的工業微生物學家。他還研究過檸檬酸、谷氨酸等的發酵生產和海水中的非硫細菌。作為化學研究所的創建人和所長,魏岩壽為籌劃和建設該所付出了許多精力,對研究所的發展功績卓著。他在化學工業方面也有所貢獻,如研究過從海水中提取鈾、和感光乳劑等。

抗日戰爭期間,魏岩壽在兼任中國酒精廠總工程師時,曾試驗利用甘薯作為生產酒精的原料,並採用純種酵母菌發酵以提高發酵效率。他領導的酒精廠在當時的大後方起了示範的作用,後來其它多個省都按照他提出的生產工藝建立起酒精廠,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生產出了酒精,為戰時的交通運輸提供了能源。對抗日戰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據史料記載,魏岩壽當年僅在四川內江建立的酒精廠,於1942~1944年3年時間內即生產了酒精約1萬6千千升,占資源委員會提供給抗戰所需酒精的13.8%。

在魏岩壽去世30多年後的今天,我們依舊能在台灣市場上見到幾種酒類產品,如紹興酒等,是當年由他領導的小組與台灣菸酒公賣局合作開發的產品。

魏岩壽一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大學中度過的,長期擔任高等院校的領導和教學工作。在海峽兩岸,他40餘年裡培養了數以百計的學生,這些人才遍布全球,成為優秀的科學家、企業家或科技管理人員,成為我國工業微生物學和發酵化學方面的骨幹力量。魏岩壽早年在上海勞動大學培養過的方心芳、金培松和秦含章等,在我國工業微生物學界作出過許多重要貢獻。方心芳在晚年曾多次提到魏岩壽教授對他的影響:一是注意研究我國傳統發酵食品,一是重視保藏微生物菌種。

魏岩壽編寫過多部教材,他和張曙明共同編著的《農業微生物學》和《農業微生物實驗法》(國立編譯館,1972年),在台灣是當時許多學校的常用教科書。他對高中化學教學也十分關心。

社會評價

作為一個誕生於19世紀末的中國知識分子,在內憂外患不斷的時代,魏岩壽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服務於社會。在救亡圖存的抗日戰爭期間,他用自己的技能為中華民族擔負了責任;出於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與深刻研究,他用中華民族的優秀技術為人類文明做出了貢獻。魏岩壽生平除讀書作實驗外,無任何嗜好。他的學生於70年代在美國建立了魏岩壽教授基金會,定期組織學術活動,並獎勵優秀學生。2000年,台灣曾舉行過紀念魏岩壽誕辰百周年的活動,2001年5月,台灣大學化工系還召開過紀念演講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