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
亦作“鬧攘攘”、“鬧穰穰”。
釋義:(1).喧鬧嘈雜貌
”
【示例】:《醒世恆言·呂洞賓飛劍斬黃龍》:“卻說 呂先生 坐在 困魔巖 ,耳畔聽得鬧嚷嚷地,便召山神。”《雍熙樂府·端正好·憑智力將俊材收》:“黨錮興也哥,私賣官也哥,因此上逗引的閙攘攘群雄鼎沸起。” 清 學秋氏 《續都門竹枝詞》:“看座報來渾不信,幾多少票閙攘攘。” 清 吳錫麒 《醉花陰·題趙渭川同年希璜梅夢圖》套曲:“前頭村大,認酒帘三尺橫拖,來么,鬧穰穰壚頭請坐。” 茅盾 《鍛鍊》二七:“這時候,四周圍鬧嚷嚷的人聲也就達到了高潮,甚至把火車的聲音也壓倒了。”
釋義:(2).即鬧蛾
【出處】:明 沈榜 《宛署雜記·民風一》:“歲時元旦拜年,道上叩頭,戴鬧嚷嚷:以烏金紙為飛鵝、蝴蝶、螞蚱之形,大如掌,小如錢,呼曰‘鬧嚷嚷’。大小男女,各戴一枝於首中,貴人有插滿頭者。”
【示例】: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花兒市》:“《余氏辨林》云:京師孟春之月,兒女多剪彩為花或草蟲之類插首,曰鬧嚷嚷。”參見“ 鬧蛾 ”。
民俗
明代元旦日,男女老幼所戴之飾物。以紙做成,纏於銅絲之上。為古代“人勝”、宋代“鬧蛾”之遺。明沈榜《宛署雜記·民風一》:“歲時元旦拜年……戴鬧嚷嚷。”原註:“以烏金紙為飛蛾、蝴蝶、螞蚱之形,大如掌,小如錢,呼曰鬧嚷嚷。大小男女各戴一枝於首中,貴人有插滿頭者。”清姚之駰《元明事類鈔.元日鬧嚷嚷》引《北京歲華記》:“元旦人家兒女剪烏金紙作蝴蝶戴之,名曰鬧嚷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