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50年,生於吉林省長春市
1981年,畢業於原長春地質學院套用地球物理專業,獲碩士學位。同年到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所地球物理室工作。
1985年,到原地質礦產部深部地質辦公室工作。
1986年,到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岩石圈研究中心工作,現任中心主任。
201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主要成就
高銳長期從事深部地球物理探測與大陸岩石圈構造及地球動力學研究, 20多年來始終工作在第一線,主要運用深地震反射剖面方法對青藏高原及鄰區、多個造山帶及其盆山結合部(如,天山-塔里木盆地、松潘-秦嶺-臨夏盆地-祁連山-阿拉善地塊、四川盆地-大巴山、大別山-下揚子、燕山-二連盆地、松遼盆地-虎林盆地等)的深部構造進行系統探測和綜合研究,他和他的團隊主持完成的深地震反射剖面超過7000km 。發展了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測技術,獲得許多重要地質發現,提出了新的認識,促進了大陸動力學研究。例如,陸-陸匯聚過程是超越板塊構造的一個重要科學問題,根據發現的塔里木地塊與青藏高原面對面碰撞的深反射地震證據,他提出新的陸內不同塊體相向匯聚過程,用以說明大陸與大洋變形的反差。對松潘地塊構造性質及其與西秦嶺造山帶岩石圈尺度構造關係,以及揚子地塊向大別山造山帶俯衝過程等重要地質構造問題他都提出了新證據。
經過15年努力,負責完成了跨越青藏高原、塔里木、天山三條地學大斷面的地球物理調查與研究,揭露出岩石圈橫斷面結構,較早建立了印度板塊向北主動擠壓、西伯利亞板塊向南被動楔入的青藏高原雙向擠壓地球動力學模型及中國西部陸內造山與盆-山耦合變形的地球動力學模型。
主持完成了深部地球物理探測資料庫建設,建成了中國岩石圈三維結構資料庫,推動了我國地球科學數據共享。
主持和完成國家專項、國家基礎研究、國家重點科技合作、基金重點、及部門重點科研項目20餘項。在Natrual Geosciences,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EPSL), Geology, Tectonophysics, Lithosphere, Chinese Sci. Bull,Science in China(Series D),地質學報、地球物理學報、中國科學等國際國內權威刊物發表學術論文271餘篇,其中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100餘篇(SCI論文50餘篇),SCI引用1124餘次(他引806餘次)。主編及合作發表學術專著15部。獲國土資源部科技進步一、二等獎6項 。
社會兼職
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理事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理事
北京地球物理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南京大學客座教授、中國地質大學客座教授
吉林大學雙聘院士
《地球學報》常務編委,《中國地質》、《地質通報》、《物探與化探》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