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軍醫大學教授
高鈺琪,男,漢族,1962年生,內蒙古人,中共黨員,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現為第三軍醫大學高原軍事醫學系主任,高原醫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全軍高原生理與高原病重點實驗室主任、重慶市高原醫學研究所所長。是我國著名的病理生理學家和高原醫學專家,擔任中國病理生理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病理生理學會缺氧與呼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高原醫學分會候主任委員、亞太地區高原醫學學會常務理事等多個重要學術職務。曾領銜摘取高原醫學領域首個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是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軍隊高原醫學領域“十五”指令性課題和“十一五”專項課題、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的首席科學家,一等功臣,全軍“愛軍精武標兵”,軍隊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獎獲得者,首屆重慶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享受軍隊優秀人才一類崗位津貼。1983年畢業於第四軍醫大學醫療系(五年制本科),獲醫學學士學位。同年到第三軍醫大學病理生理學教研室、高原醫學研究室工作,1988年獲醫學碩士學位。1993年至1996年在美國Tulane大學醫學院和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醫學院進行客座研究,長期從事病理生理學教學和高原醫學的科學研究,先後主持多項國家軍隊重大科研項目,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主編《高原軍事醫學》專著1部、《高原病理生理學》和《高原疾病學》教材2部,副主編全國統編教材《病理生理學》1部、副主編、參編專著10餘部,制定國家軍用標準1部,主持完成的《高原病發病機制與防治措施》獲得200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和外觀專利各1項。曾做為中國軍醫代表團成員,多次訪問美國國防部、三軍聯合醫科大學、美軍環境醫學研究所、美軍病理研究所等單位,多次應邀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並應邀前往香港城市大學學術講座,與美國環境保護署、香港城市大學聯合主辦第八屆國際缺氧研討會,多次主辦全國缺氧與呼吸病理生理學術會議。
相關報導
玉樹發生7.1級大地震後,各路救援大軍火速向災區急進。其中,就有我軍著名高原病專家、第三軍醫大學抗震救災高原病防治醫療專家組組長高鈺琪。 這已是他第53次深入高原。這位長期致力於高原病防治研究的教授說:“趕快行動。在抗震救災過程中,一定要做好高原病防治工作,做到科學施救。”地震發生時,高鈺琪正帶領第三軍醫大學“雪域高原行”為軍服務分隊,正準備到邊防某部哨所給那裡長期駐守的高原官兵開展高原病防治講座。
接到命令後,高鈺琪毫不遲疑,迅即從新疆喀喇崑崙雪山深處趕往災區。途中,他乘車換機輾轉32個小時,一路風塵趕到結古鎮。
玉樹海拔高,氣候寒冷,晝夜溫差大。有著20多年高原病防治經驗的高鈺琪意識到,救援人員從內陸平原急進高原地區開展救援行動,在運動強度大、防護意識差的情況下,如不採取科學救災,容易導致高原病的發生。
就在由新疆趕往玉樹的途中,高鈺琪給學校發回了一份防治高原病急需藥品清單,聯繫後方印製了1萬份《高原病防護手冊》。此外,一篇圍繞玉樹高原地震科學救援如何做好進入前準備、進入後防護、高原常見疾病防治和高原創傷、凍傷防治的《玉樹高原地震搶險救災四大注意》的文章,也被他很快寫成。文章發表後,引起了廣泛關注。
為了快速展開高原病的防治,高鈺琪等按照先重後輕、先急後緩、遠近結合的順序,將專家組一分為二,一組設立急性重症高原病救治所開展救治,另一組分散到抗震救災部隊和人群中,開展巡查預防授課,快速普及高原病防治知識。
21日14時,高鈺琪帶著專家組來到玉樹民族中學開展高原病防治醫療服務。此時,空地上數十位來自唐山抗震救災突擊隊的隊員正忙碌著搭建臨時板房。
搭建臨時板房不僅是件技術活,還需要消耗大量體力。“你們來得太及時了!我們這裡有幾個人高原反應比較嚴重。”突擊隊隊長說。
專家組很快對每一名隊員進行了一次身體健康摸底。一名隊員的臉色蒼白,呼吸急促,咳嗽劇烈,血氧飽和度顯著降低。高鈺琪診斷:“是早期高原肺水腫,必須馬上救治。”
15時30分,病人被緊急轉運到專家組開設的留觀病房裡。
高鈺琪根據病情,提出了治療方案,並和醫療組成員林科雄、鄧志寬、胡明冬及護士彭渝等一道守候在病人身邊。
直到22時,患者的病情穩定,高原肺水腫的症狀逐漸消失。
此時,已經精疲力竭的高鈺琪,並沒有立即躺下,而是在自己的筆記本上寫了起來。因為他知道,明天需要他做的事情還很多、很多。
連日來,高鈺琪不顧身體疲憊,帶領專家組成員先後深入救災部隊和地方救援人員中,廣泛開展巡診檢查、宣傳預防常識,共救治包括高原病患者在內的各類傷病員900多人,收治1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