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底蘊
石窟藝術
名山室文化中最為珍貴的人文與自然遺產當屬峭壁上的石窟藝術,全國僅存的蓮社七組百蓮菜造像石刻。 名山室融道教、佛教為一體。始建於文德元年,五代十國閩王封為西嶽,唐元成年間賜額“名山寺”,內為元代道教活動場所,神龕、石柱、石香爐、石階均保存完好,海拔900米。進室又見對聯:登斯山也,目極屏障千里外;游其景哉,人在高蓋別有天。名山室由五個大小自然岩洞構成獨特景觀。主殿名山室,懸崖覆蓋,可容納數百人,有東西兩室,善男信女分東西入夢叩神。靈龜洞,有一長10米,高2米摩崖石窟圖,可能是我國僅存“白蓮社”造像遺蹟。“白蓮社”南宋盛行江南,“蓮社七祖”為宗門之祖,教義大多不抵葷酒,不殺生,近於為善。有說是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佛的經過。包括游觀農務、牧女獻糜、世尊誕生、太子納妃、六年苦行、世尊成道、禪河大司、習炬降魔、二商粥食、希會寶地、佛現金剛等組畫。其中七佛圖更是雕得栩栩如生,一幅生動的佛教史卷。祖師洞建有宋代飛檐角古建築,清末賢人余潛士在傍書齋撰對聯“草草花花世界,山山水水人情”耐人尋味。西側鳳立峰下率帝殿,觀音閣依洞而建。尤其觀音閣上供奉的石象男士觀音極為珍貴。有詩日“登高觀世成真夢,山靜聞聲悟妙心”。此處放雲峰洞穴、一線天、鳳立石內池螺泉,宴玉峰岩洞都是景觀。名山院夏日傍晚,陽光折射高蓋山石壁成一定角度,可見“佛山”字形和“和尚拜觀音圖形”。
宗教文化
“一山容三教”(道教、佛教、儒教),一山存三龜(古道迎賓龜,名山室靈石龜,高蓋山向天龜)。人與自然合作“金鼓吸雨”、“銀杏王”等皆為妙景。西山平湖為高蓋山山域景觀。水面111.8萬平方米,海拔600米,高山平湖,搖櫓伐舟,湖泊效應冬暖夏涼。遊客娛樂、度假、生活區建在西山平湖周邊,通訊交通便利。往下300米為七峽谷。平湖庫底,別有洞天,如天然石陣、猿人巨頭、鱷魚石、一片石廣場、花崗巨洞、鵝卵石灘、碧水潭、枯藤絕壁等景觀奇特。登名山室石階1200多級,大約需要50分鐘。
特色景點
妙峰寺游
步入山門,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個圓形噴水池,綴以彩色燈光,如吐珠噴玉,美妙絕倫。噴水池周圍白玉蘭樹亭亭如蓋,濃香撲鼻。沿著白玉蘭樹,拾階而上,二三十分鐘即來到妙峰禪寺。《福建通志》載:“妙峰院,在仁豐里。”《三山志》云:“宋建隆元年(960年)置,院在妙峰山之巔,故以為名。”其實,妙峰寺原名高蓋院,始建於唐鹹通七年(866年),原占地0.2公頃多,極盛時,有僧眾百餘人。明代遭火災,寺宇被焚毀。清代在原址背後重建寺宇,改名為妙峰寺。現存的妙峰寺由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閣等殿堂組成。占地面積2048平方米,朝向東北。四周茂林修竹,濃蔭匝地。寺院內外,玉蘭飄香;山崗上下,桔園掛紅。柑桔園邊有發掘的一口宋代古井,井邊還有兩個鑿造於宋紹十五年(1145年)的滌盆。寺前有4座9層石塔。寺後還建有4座5層石塔,皆為鎮寺之物。現寺院住持,海燈法師的弟子釋濟平法師曾旅居香港,廣為籌資,重塑十八羅漢金身和韋馱佛,建造海燈法師紀念堂,改建天王殿和觀音閣,新建禪寺山門,使古剎雄偉壯觀,煥然一新。
桃花逐浪
山澗有桃花溪。相傳元代陳億翁於溪畔種桃數百本,每至春時眠食其中,風流倜儻,傾倒無數文人墨客。明代鄭善夫曾詩詠:“此日經過高蓋下,忽憶去年高蓋峰;只見黃花似往日,那堪衰鬢向秋風;煙霞不斷重陽路,勳業獻題三徑松;舊國蕭條歲復晏,布袍芒履何窮!”如今仍有桃樹數百株。每當暮春時節,花紅滿溪,碧波逐浪,有無限情趣。
山頂遠眺
從妙峰寺沿盤山石徑而上,巨石嵯峨,山道曲折,遍山松柏蒼翠,四季野花飄香,飛瀑流泉,點綴其間,禽鳥鳴唱,寂寥幽清。到達高蓋山頂,極目四望,頓覺視野開闊:南眺烏龍江如帶,五虎山似屏,福州義序機場的景觀盡收眼底;北瞰福州古城新姿,高樓參差;東望鼓山吐翠;西觀旗山飄舞。高蓋山巔還有徐女廟、青龍池、華嚴台、摩崖題刻和觀音摩崖造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