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履歷
抗日戰爭勝利後,擔任上海市教育會常務理事和私立中國小聯合會監事長,同時擔任青浦縣參議員。解放後,於1949年底赴京,任高等教育部第二處副處長。翌年參加中國民主促進會,任中央宣傳委員。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得以改正。退休後繼續撰寫革命史料。1986年10月27日病逝於桂林,享年85歲。
個人生平
高爾柏與兄高爾松昆仲齊名,兩人友於甚篤,少時負笈入學。自國小至中學,一直相處一起,勝似膠漆。他在南院公學中院讀書時,參與反對“尊孔讀經”。“五四”運動時期,由於侯紹裘、楊賢江、施存統等的薰陶指引,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參加學校宣講團,宣傳亡國痛苦,以喚醒民眾。開辦義務工人夜校,上課教書。1922年中學畢業後,初擬考電機系,繼決定自學,兄弟兩人和侯紹裘等共同組織“青年問題討論會”,在松江縣搞社會調查。1924年秋,進入黨所領導的新型大學——上海大學,同時,在附中任教師兼訓育主任,並為上海學聯的主要負責人。下半年由楊賢江、施存統介紹,參加中國共產黨,先後任黨小組長、支部書記、獨立支部書記。其時正值國共第一次合作時期,為了便於革命活動,又加入了國民黨。
在上大期間,為了堅決反對帝國主義利用基督教所進行侵略的種種黑幕,成立“非基督教同盟”,他是5人委員會之一。對各地各校青年學生進行宣傳發動,並編輯出版《非基督特刊》,在民國日報“覺醒”副刊上刊登,持續出版23期。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他參加了上大的示威遊行,並負責指揮工作。繕寫了分析“五卅”運動發生原因的長文,發表在第一期上大“五卅”特刊上。同年孫中山先生逝世後,國民黨西山會議派公開反對革命三大政策,國民黨新右派組織“孫文主義學會”,鼓吹戴季陶主義,攻擊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為了揭露“戴季陶主義”的反動性,11月19日成立“中山主義研究會”,他被選為執行委員之一。並負責主編出版《中山主義》周刊。
1926年冬,他在上海見到了周恩來同志,他邀爾柏去黃埔軍校擔任教官,但是區委認為國民黨上海市黨部新由楊杏佛擔任部長,與他有師生關係,感情較好,留下來讓他去做秘書,便於推進工作,爾柏服從組織,遂不果行。1927年,當國民革命軍接近上海,國民黨為了配合北伐軍進攻上海,並為維持北伐軍攻占上海後的地方行政事務,設立了一個“東南軍政委員會”,國民黨員鈕永建為主任委員,爾柏被選為委員。為了維護孫中山先生的反帝、反封建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革命政策,他先後在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二周年黨員幹部會議(1927年3月12日)和歡迎北伐軍將士大會(同年3月21日)上,代表上海特別市黨部作了發言,駁斥西山會議派葉楚滄和北伐軍東路總指揮白崇禧的荒謬言論。
1927年3月底,侯紹裘去南京負責主持江蘇省黨政工作,他隨同前往,擔任國民黨江蘇省黨部委員兼宣傳部代部長(部長柳亞子尚未到任),江蘇省政府籌建完竣,確定人選,他擔任委員兼秘書長。
“四·一二”國民黨新右派發動反革命政變,指使流氓搗毀省、市黨部,查封革命團體,捕捉殺害共產黨員和革命民眾。4月9日,黨在蓬花橋召開各團體負責人會議,商討對策,為反動當局發覺,主持會議的侯紹裘被捕,遭槍刺戮死,遺體裝入麻袋,沉入秦淮河,慘遭犧牲。爾柏因出席“南京市肅清反革命大會”未及參加,幸免於難。10月,爾柏和省黨部人員30人曾遭逮捕,設法逃走,潛回上海。事變發生後,爾柏就將情況書面向江、浙區委匯報,書記羅亦農指示,認為他在上海人頭太熟,並且淞滬警備司令部已懸賞銀元一千元緝捕,不能立足,以暫避鄉間隱蔽,較為妥當。未幾,國民黨中央通緝令下,他被列在黑名單上,不得不被迫出走,東渡逃亡日本。度過將近2年的流亡生活以後,秘密回國,蟄居上海,隱姓埋名與兄一起,創設書店,從事著評和出版社會、經濟書籍事業,中間曾遭反動當局封閉書局,2次被抄走大批書籍。
1934年撤消通緝令後,他於1938年接辦私立華華中學。太平洋戰爭發生,日本侵略軍開進租界,日本憲兵協同汪偽76號分子到白克路(現鳳陽路)寓所要拘捕他,適值外出,未遭毒手,於是不得不避居松江。
1942年,在松江又辦了茸光中學,由其夫人唐純茵出面擔任校長。抗戰勝利以後,回到上海,恢復華華中學和書店業務,並擔任上海市教育會常務理事和私立中國小聯合監事長。
1946年,國共和平談判,周恩來同志到了上海,在郭沫若家裡,爾柏又一次和他晤面,在座的除主人以處,還有陽翰笙。周恩來說:“目前時局形勢,離全國解放不會太久了,要養好身體,將來為黨為國出力”,囑咐爾柏要與兩吳(吳開先、吳紹澍)接近,有什麼情況,設法告訴組織。
建國以後,他於1949年底去北京,任高等教育部第二處副處長,負責課程改革和政治課教學研究工作。翌年,參加中國民主促進會,任這一組織的中央宣傳委員會委員。
1957年反右擴大化,他被錯劃為“右派分子”,直至粉碎“林、江反革命集團”以後,才得予以改正。退休以後,他繼續發揮餘熱,把回憶所得的上海方面的早期革命情況、上海大學的歷史、烈士侯紹裘、楊賢江、崔小立、余秀松等鬥爭史實,供給上海、北京、南京、松江等地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社會科學研究單位、高校馬列主義研究單位、地方志編纂單位作為資料,直至臨終。他於1986年10月27日因患乙狀結腸扭轉症,醫治無效,逝世於桂林,享年8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