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男,漢族,小時候因不慎跌傷致殘,但他身殘志不殘,在父親的大無畏革命精神影響下,從小就養成了熱愛共產黨、熱愛祖國、熱愛革命的倔強性格。高醫生自幼跟隨在甘灑鎮開設“永生堂”藥材鋪的父親及多位名醫學習醫術。
經歷
1961年夏天,他在懷集鳳崗國中畢業,正是國家遭遇嚴重困難時刻。他不顧自己弱小的殘疾之軀,放棄留校工作的機會,懷著為國分憂的豪邁激情毅然回鄉務農,人們紛紛稱頌他是懷集的荊燕子。在農村鍛鍊中,看到某些農村幹部腐敗蛻變,為非作歹,魚肉百姓,1963年春天他勇敢地揮書向黨中央毛主席作了反映。後來黨中央發布了農村工作的二十條、六十條,開展了全國性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1964年秋天,為了配合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在家鄉成立了白沙團支部,創辦了白沙夜校。以團支部為核心,夜校為陣地團結教育爭取廣大農村青少年,開展轟轟烈烈的擁軍優屬和向雷鋒同志學習的活動,和正在援越抗美的解放軍某部建立了密切的軍民關係。助人為樂爭做好事的動人事跡層出不窮。家鄉的精神面貌出現了欣欣向榮的變化。白沙業餘夜校成為廣東肇慶地區普及文化、團結教育青少年的一面先進旗幟。1973年肇慶地區教育局方東局長等人專程來到他的家鄉調研。他培養出來的學生有的成為鎮紀委書記、中學教師,有的在廣州白雲機場任職。在文化大革命的逆流中,他立場堅定,旗幟鮮明,不怕迫害,堅信黨中央,堅信劉少奇、鄧小平等同志是真正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支持懷集縣委書記葉永綠、熊超然等同志重新出來工作。冒著生命危險秘密保護鳳崗公社黨委書記張效良和蒙中志。努力消除文革的惡劣影響,堅持業餘開辦夜校十餘年。1979年春天,小平同志作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戰略決策,他又大膽投身到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在鳳崗圩鎮開設了首家街道衛生站,為鳳崗山區的醫療衛生工作作出了不少貢獻。他擔任鳳崗鎮殘聯副主席十多年來,沒有向國家領過一分錢的津貼,總是滿腔熱情的關心著殘疾人事業,儘自己的能力幫助殘疾人解決他們的困難。他出身於革命家庭,又是中醫世家的後代。雖然他自幼致殘,但是他決心繼承祖業懸壺濟世,所以他以非凡的毅力從小習醫,還在念書的時候就得到父親和鄧一民、黃永生等當地名醫的看重,又被懷集名醫陳若森、盧樹則收為學徒。他十分珍惜領導送他到廣東省人民醫院下鄉醫療隊深造的機會,刻苦學習,是班上唯一的學習標兵。1979年秋天,廣東省舉行全省中醫統考,他取得了懷集縣排行第二十一名位的好成績。他編寫過草藥藥性歌訣、西藥藥性歌訣、七十二種中醫治病方法歌訣等歌訣。行醫四十多年來,他以良好的醫德、精湛的醫術無怨無悔治病救人,不論冷暖晝夜,隨叫隨到,風雨無阻,診病數十萬人次,使眾多病人恢復了健康,為了更多的病人能得到治療,他又向特困戶、貧困殘疾人施以援手,對他們的醫藥費實行減免優惠。他節衣縮食,送兒子高添、高飛攻讀醫藥學校,讓懸壺濟世的傳統繼往開來,現在他們都已學成回來執業行醫,以品藝兼優的形象贏得了民眾的信任,並在《中國社區醫師》等國家級大型期刊雜誌上發表多篇論文,大兒子又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他父子幾人傳承祖傳醫術,擅長運用中醫特色療法治療肝腎疾患、結石病、跌打風濕、骨質增生等疑難病證,各地求診者絡繹不絕。他曾多次出席過省和縣的先進代表大會,被授予“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先進工作者、優秀教師、優秀赤腳醫生、殘疾人自強模範等榮譽稱號,獲“大醫精誠”牌匾一座。1965年受到陶鑄、趙紫陽、陳郁等領導人的接見。國家殘聯、廣東省殘聯以及市縣領導曾多次蒞臨熱情慰問他。市縣廣播電台、電視台和報刊曾對他的先進事跡作過多次採訪報導。他的事跡收進了《中國當代民間醫生薈萃》、《跨世紀中華城鄉名醫大典》、《歷史的回眸—共和國改革精英》等數十部典籍。被聘為河南省仲景醫藥研究院農村保健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國際交流出版社特約顧問編委、《歷史的回眸》系列文獻的特約編委每年,國內外眾多的部門和新聞媒體都邀請他參加各種會議。他的事跡還收錄在《中國知名專家學者辭典》第二卷網路版(http://www.chinaexpertsweb.net/zj02/02G.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