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引起的溶血性貧血

高溫引起溶血性貧血以燒傷為最多見。面積達15%以上的Ⅱ、Ⅲ度燒傷即可引起溶血性貧血。曾有因血液透析恆溫裝置故障造成透析液過熱而致溶血的報告。熱為一種物理因子可直接導致血循環中紅細胞損傷早在100多年前,體外實驗將紅細胞加熱至47℃以上紅細胞不僅出現形態上的改變(出現芽狀小突起、球形細胞、破碎細胞)及滲透脆性增加,而且將此種紅細胞注入實驗動物體內發現紅細胞壽命縮短,很快被脾臟移除。

基本信息

病因

高溫可直接導致血循環中紅細胞損傷。

發病機制

大面積的Ⅱ度或Ⅲ度燒傷後24~48h內可發生急性血管內溶血,溶血程度與燒傷面積有關。嚴重燒傷後貧血,因素是多方面的,與紅細胞膜組分、結構和功能改變密切相關溫度超過49℃時紅細胞膜收縮蛋白會變性,使膜彈性及變形性減低,因而紅細胞易於破壞但在某些遺傳性溶血性貧血患者,溫度達46℃時即可發生上述變化。燒傷患者血漿脂質的變化也可能與溶血有關。據文獻報導,燒傷休克期血清中游離脂肪酸增加紅細胞膜乙醇胺磷脂(PE)含量明顯降低。PE在膜脂與膜骨架的連線中有重要作用,PE含量降低是引起紅細胞易於破壞的因素之一。嚴重燒傷後大量產生自由基紅細胞雖自身具有抗活性氧保護體系,但當抗氧化能力不足以對抗自由基時,可造成膜脂質過氧化,使紅細胞膜變硬而易於溶破。另外,在高溫下,紅細胞膜的鈣泵(Ca2+ 、Mg2+ -ATP酶)功能不良使細胞內鈣濃度增高過多的Ca2+ 與骨架蛋白結合,使膜變硬或變脆而易被破壞。燒傷後紅細胞的損傷是可逆的。至於急性溶血後較長期的貧血,有人認為可能屬於腫瘤壞死因子介導的慢性病性貧血。

臨床表現

可表現為腰痛、棕褐色尿皮膚黃疸等急性溶血及脫水電解質紊亂。急性溶血後貧血可持續數周等症狀。

診斷

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即可確診。

檢查

1.外周血 可見到球形細胞、棘細胞和破裂的紅細胞及其碎片。貧血程度與燒傷面積平行,嚴重者多達30%的循環紅細胞被破壞。
2.紅細胞滲透脆性和機械脆性升高。

治療

燒傷後早期的處理措施包括擴容糾正水鹽酸鹼失衡,與急性血管內溶血的處理原則一致。溶血性貧血較嚴重者可給予輸血。

預後

預後與燒傷面積及程度有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