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
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冼夫人與馮寶結婚為夫妻後,在陽春涼撒崗興建陽春郡城,在高流河北鯉魚崗興建烽火台,駐兵防守陽春城和高涼郡,高流河南建練兵場,操練千軍,保境安民。陳朝太建元年,廣州刺史都督十九州軍事歐陽紇、王仲宣反叛割據嶺南。冼夫人就是從這裡三次領兵出征廣州,半年平定叛亂,與朝廷派來的車騎將軍章昭達合兵殲滅歐陽紇叛軍。朝廷以冼夫人母子立下大功,封冼夫人兒子馮仆為石龍郡太守,冼夫人為石龍郡太夫人,賜給駟馬安車一乘、八音鼓吹和麾、幢、旌、節儀仗,調動六州兵馬。太建二年冬至前後,冼夫人和馮仆母子在高流河畔召開慶祝勝利大會,追悼四十年戰亂死難軍民,獎勵有功將士,陳列朝廷賞賜的文物,演戲、巡行、娛樂昇平。後來1400多年相傳成一方風俗,形成每年端午節前趁高流河墟。高流河墟開創商業貿易,形成千載流傳以竹、木、農具、編織、工藝品和農副產品的交流盛會。
高流河上的水很神奇,竹器放進水裡泡一泡,永遠都不會生蛀蟲,人們來到高流墟,泡一泡高流河水就可以防止生疥瘡及其他皮膚病,用水洗一洗臉,臉上就不會長青春痘,青春常駐。傳說歸傳說,直至今天,不少人還對此相信,有的人還從老遠帶來瓶子,裝點水回家備用。很多人都會從河裡裝上兩瓶子水,這些水放一年都不會變味,小孩生疥瘡了,用來擦一擦,喝上兩口就會好起來,搗中草藥時,加點高流河上的水,療效更佳。怪那么多人也喜歡下水洗臉、嬉戲。高流河墟擺賣的商品以竹器為多。每當一年一度的墟期,來自陽春及周邊縣、市的商賈就會將自產的竹、木製品以及農具、工藝品、農副產品帶來高流河墟上交易,生意十分興隆。
在高流河墟上出售的竹器、木器製品以及其他工藝品做工精細,線條美觀,形態各異,有家用的竹梯、籃子、簸箕、小椅子等,很受人們的喜愛。筆者頂著烈日,擠身於擁擠的人群之中,見到趁墟的人個個汗流浹背,但仍熱情不減,站在擺賣商品的攤檔前,精心選購一件件自己儀心的竹器或工藝品。
習俗
在高流墟有個不成文的習俗:遊人不能最早到,商人不能最後一個離開,必須趕在日落之前收市,沒有賣完的物件最好都不要帶走,否則往後的運氣不佳。因而最後甩賣的東西便宜得讓遊人心動也心疼,三元買一張竹椅,二元買五個土藝籃,八元買一張木梯子。實在賣不完的只好扔在河岸。
時近中午,正是高流河墟最為壯觀的時候。擺賣的、趁墟的都匯集在高流河的兩邊,處處都是人的海洋。討價還價、叫賣的聲音彼此起伏。也許是熱浪襲人,不少青年男女都下到約一米深的高流河裡,讓清涼的河水浸泡著自己的腳,感受高流河的清涼,有的還用雙手掬起水來洗臉,露出了一張張愜意的笑容。在河邊的林蔭下,還有文人墨客趨風而來,吟詩作對,把盞闊談;也有青年男女相約而來,細斟月老相托之事;更有遠道而來的親朋相邀而合,共敘親情。高流河墟歷經滄桑,久經嬗變。如今正從原始、純樸走向現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