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來歷
陽春市城北十多公里處有一條漠陽江支流,名叫高流河。該河發源於合水鎮東南部五點梅峰西南山谷,河長17.7公里,從東向西流入漠陽江。高流河兩岸經長年流沙淤積,形成廣漠的大沙灘,一橋橫架南北,高流河墟就開設於此。
據明萬曆縣誌載,“高流墟,城西22里,在南在堡牛欄灣(合水鎮高流河橋邊,距離縣城12公里),回龍寺(已廢)前,無鋪戶,每年以農曆五月初四和七月十四日為墟期。”七月十四日墟期在建國後被廢棄,其原因主要當日是“鬼節”,民眾認為只上午趁墟,日中散市,時間較短,來回很不方便,故只保留每年農曆五月初四的墟期。該集市主要買賣鐵、竹、木農具製品。明萬曆十六年(1588),“高流墟”被載入《陽春縣誌》。
重要意義
高流河水,集天地之靈氣,流淌著神奇傳說:開墟之日,浸過高流河水之竹木製品永不生蟲蛀;墟日沐浴過高流河水之小孩不生痱子;高流墟當日下午必下雨;趁高流墟必須連去三年,才能帶來好運;未婚男女相約趁墟,大多能喜結良緣;趁高流墟要早趁早回,下午最後離墟者必死等。這些傳說使高流河墟成為遠近聞名的一大“怪墟”,也為高流古墟平添了不少神秘感和吸引力,為了解、研究高流墟對當地文化、經濟、生產、生活所賦予的存在意義和產生的影響提供了研究的活標本。
高流河墟,野地集市,開商業文化之先河,一年一度,依期成集。每逢端午前一日,鄰縣的新興、羅定、雲浮、陽江、恩平及珠三角港澳台等地的趕集者雲集於此,籍高流河墟這個平台,進行商品交易活動。
歲月更迭,物換星移,高流墟之規模也不斷擴大,商品種類逐年增加,其功能也與時俱進,更加多元化。古墟名聲和影響聞名遐邇,墟場人氣鼎盛,四面聚焦,八方來儀,盛況空前,堪稱陽春民俗商業文化的一朵奇葩。高流古墟是一個歷史產物,它對研究陽春的歷史、成墟後各時代社會的風土人情及生產力發展狀況等均有重要的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