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幼時父亡,隨母流落漢口,在街頭巷尾拾破爛度日。
1919年,到“天聲班”從余文君學藝,兩年學戲不少,尤以《安安送米》、《李才萬下書》等劇中的乳生演得生動感人。14歲時已獲觀眾好評,16歲成名。
1926年北伐軍攻克武漢後,首先報名參加李之龍領導的楚劇演員訓練班。曾任楚劇同學會副主席,演出《浪子回頭》、《槍斃張思奇》等革命新劇。
1938年,在漢加入郭沫若、田漢領導的歌劇演員戰時講習班。後參加抗敵宣傳二隊赴川演出7年。抗戰勝利後返漢,仍從事演出活動。
1953年任武漢市楚劇團副團長。
成就及榮譽
高從小愛看名師表演,經常站在“馬門口”或劇場後排角落觀摩各劇種的演出,成名後亦然。自練“倒殭屍”、“吊毛”一類“毯子功”,豐富了表演手段。高的代表劇目甚多,一生塑造的舞台形象近百個,性格各異,皆見光彩。在《斷橋》中飾許仙,《張羽煮海》中飾老龍王,《私生恨》中飾程光前,《獨木關》中飾薛禮,都有創新的表演,他的舞台表演聲情並茂,極具感染力,被當時觀眾譽為“楚劇大王”,行家譽之為“楚劇的麒派”。
病逝後,靈柩運往漢陽安葬時,漢口觀眾為之設路祭,綿亘十里。
高的弟子眾多,負盛名者有如李雅樵、袁璧玉、高少樓等。
活動年表
1952年,農曆壬辰年:武漢市楚劇團成立
在武漢市長李先念親自關心和指示下,由武漢市文化部門將一批楚劇主要零散班子的藝人組織起來,以高月樓、沈雲陔的班底為基礎,成立了市轄的第一個國營楚劇團體。至此,武漢地區武漢市京劇團、武漢市漢劇團及武漢市楚劇團形成了武漢戲曲界“京、漢、楚”三足鼎立的局面。
武漢市楚劇團禳聒了當時知名的老藝人如高月樓、沈雲陔、章炳炎、陶古鵬、楊少華、黃楚材以及嶄露頭角的李雅樵、袁璧玉、關嘯彬、熊劍嘯、汪玲陔、張雲俠、馮雅南等名家,加上解放初培養起來的優秀青年演員姜翠蘭、吳昭娣、徐大樹、榮明祥、張漪、肖毅勤等,陣容十分強大,同時。政府把漢口大眾戲院劃給楚劇團作為專演劇場。
武漢市楚劇團的成立,標誌著楚劇在湖北武漢的鼎盛、輝煌時期的開始,後來直至文革前,其紅直掩京、漢兩劇,加上後來全市成立的各區屬民營的如光明、橋口、漢陽、武昌等20多箇中、小楚劇團(隊),楚劇從此擁有了武漢地區最大的觀眾群。
盤點楚劇名家
楚劇舊稱喔呵腔;黃孝花鼓戲;西路花鼓戲,清代道光年間鄂東流行的喔呵腔與黃陂;孝感一帶的山歌;道情;竹馬;高蹺及民間說唱等融合,形成一個獨立的地方聲腔劇種,1926年改稱楚劇,距今已有一百五十餘年的歷史。楚劇主要流行於武漢;孝感;黃岡;荊州;鹹寧;宜昌;黃石七地市四十餘縣。2006年5月20日,楚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楚劇明星
楚劇,舊稱“西路花鼓”、“黃孝花鼓”。1926年改用現名。它是大約在一百多年前,在鄂東流行的“喔呵腔”的基礎上,溶合黃陂、孝感一帶的山歌、道情、竹馬、高蹺及民間說唱等逐漸形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