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平[中國社會科學院著名學者]

高建平[中國社會科學院著名學者]

高建平,1955年3月生於江蘇揚州。瑞典烏普薩拉(Uppsala)大學美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揚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任、文學理論研究室主任;國際美學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esthetics)主席;中華美學學會外國美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湖南師範大學“瀟湘學者”講座教授。

著作

1. 《畫境探幽——中國繪畫的精神結構》,香港:天地圖書公司1995年版,中文,300頁。該書主要討論中國古代繪畫的美學與社會學方面的一些問題。

2. The Expressive Act in Chinese Art: From Calligraphy to Art(《中國藝術中的表現性動作—從書法到繪畫》),英文,共230頁。由瑞典斯德哥摩Almqvist & Wiksell International 出版社1996年出版。該書被列為《牛津美學百科全書》“中國藝術理論”類參考書目。在國外有多篇書評。其中比較重要的有美國密西根大學教授魯道夫·阿恩海姆在《英國美學雜誌》和瑞士日內瓦大學教授畢來德在荷蘭漢學雜誌《通報》上發表的書評。2012年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中英對照版。

3.《全球化與中國藝術》,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共310頁。

4.《全球與地方:比較視野下的美學與藝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共332頁。

翻譯作品

1. 傑克·斯佩克特(Jack Specter)《藝術與精神分析》,北京:中國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年,256頁。2006年改用原名《弗洛伊德的美學》,由四川人民出版社修訂出版。309頁。

2. 彼得·比格爾(Peter Burger)《先鋒派理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200頁。2005年重印。

3. 杜威《藝術即經驗》,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400頁。2007年重印。

4. 門羅·比厄斯利《西方美學簡史》(原名 Aesthetics: From Ancient Greece to the Present),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初,402頁。2007年10月增補再版,448頁。

論文

1. “以類相動——《樂記》初探”,《天津師範大學學報》,1985年第3期。

2. “‘美’字探源”,《天津師範大學學報》。1988年第1期。

3. “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精英主義傾向”,紐約《知識分子》1994年第9卷第1期。

4. “書寫性審美原則及其對繪畫的改造”,《學人》1994年,第5期。

5. “中國繪畫像什麼?”《讀書》1996年第11期。

6. “藝術與人的動作痕跡”,《學術思想評論》1998年第4期。

7. “‘漢學’雜談”,《國際漢學》第五期。《他鄉有夫子——漢學研究導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年轉載。

8. “關於‘本體論’的本體性說明”,《文學評論》1998年第1期。

9. “藝術研究呼喚比較的視野”,《文藝研究》1998年第2期。

10. “朱光潛與當代西方”心理距離”說探析”,文潔華主編《朱光潛與當代中國美學》,香港中華書局1998年。

11. “新時期文藝學二十年學術討論會綜述”,《文藝研究》1998年第5期。

12. “文化生產的地方特色與全球化”,1999年”亞歐文化產業和文化發展國際會議”發言,收入文化部所編的該會論文集。

13. “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中國社會科學院通訊》1999年7月,《文藝報》2000年3月。

14. “仿造的根源”,《讀書》1999年11期。

15. “對話與文藝學的發展”,《文藝爭鳴》2000年第1期

16. “美學之死與美學的復活”,《東方文化》2000年第1期。

17. “市場經濟、全球化與文化產業”,劉玉珠、金一偉編《WTO與中國文化產業》,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

18. “帕爾梅墓前的沉思”,《讀書》1999年第5期。

19. “談談網上文藝學沙龍”,《中外文化與文論》第6輯。

20. “魯迅:從網上評選說開去”,《收穫》2000年第1期。

21. “諾貝爾獎不是文學法庭”,《文化月刊》2000年第4期。

22. “看魯納石碑”,《讀書》2001年第2期。

23. “‘心理距離’研究綱要”,《學人》第15輯,江蘇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

24. “世紀之交的中國文藝學”,《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

25. “20世紀西方美學主潮”,《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

26. “論文學藝術評價的文化性與國際性”,《文學評論》2002年第2期。《主義與學術:馬克思主義文藝學雙年論文選2005—2006》選載。

28. “尋找美學的線條”,《哲學門》,北京大學哲學系編2002年。

29. “‘書畫同源’之源”,《中國學術》商務印書館2002年。

30. “什麼樣的印跡?”《讀書》2002年第11期。

31. “在多元文化的視野下建構中國美學”,中文筆談,《哲學研究》2003年第2期。

32. “實用與橋樑­——訪理察·舒斯特曼”,學術訪談,《哲學動態》2003年第9期。

33. “文學理論建構的思想資源”,中文論文,《南陽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第7期。

34. “全球化與中國美學”,《民族文藝研究》2004年1月。《高校文科文摘》摘要,《人大複印資料·美學》2004年第4期轉載。

35. “現代文藝學幾個關鍵字的翻譯與接受”,《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人大複印資料·文藝理論》2004年第9期轉載。(1萬8千字)。《人文新視野》第二輯,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9月轉載。

36. “科學與人文關係辨析”,《揚州大學學報》2004年第5期。(1萬1千字),清華美院《科學與藝術》叢刊轉載。

37. “從一根線的美談起”,《2003中國最佳講座》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2003年中國美學學院講座稿。

38. “西方思想對20世紀中國美學與文學理論的影響”,載《全球化與中國文論》一書,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04年。

39. 《從棋理看畫理》,《審美文化叢刊》2004年第3期。

40. “經驗與實踐:兼論杜威美學和美學中的實踐觀”,《民族藝術研究》2004年第6期。人大複印資料《美學》2005年第3期轉載。

41. “席勒與‘自由的遊戲’”,〈(中華美學學會通訊》2005年第1期。

42. “文學與圖像的共生”,《文學評論》2005年第5期。人大複印資料《文藝理論》2006年第3期轉載。

43. “非空間的賽伯空間與文化多樣性”,《學術月刊》2006年第2期。人大複印資料《文化研究》2006年第7期轉載,《新華文摘》2006年第9期摘要轉載。

44. “文學理論的邊界”,《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4月27日。

45. “全球化與中華文明的選擇”,《民族文藝研究》2006年第1期。《醫學美學講演錄》(商務印書館2006年)轉載。

46. “西方美學”、“接受美學”、“藝術”,《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辭條,刊載於中國傳媒大學編《美學前沿》徵求意見。

47. “‘描寫之辨’與從‘描’到‘寫’”,《美學》2006年第1輯,南京出版社2006年。收入《北大—耶魯比較文學學術論壇:比較視野中的傳統與現代》孫康宜孟華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48. “從自然王國走向藝術王國——讀杜威美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6年第5期。《高校社科文摘》摘要轉載。

49. “建構現代形態的中國美學”,學術訪談,《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11月9日。

50. “席勒的審美烏托邦及其現代批判”,《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

51. “‘和諧美’思想的發展與當代中國美學的選擇”,《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11月30日。2006年12月2日《人民網》轉載,《人民政協報》2007年3月12日摘要轉載。

52. “多化多樣性與中國美學的建構”,《人民政協報》2007年1月29日。

53. 《從文明的美容院到文明本身——杜威美學述評》,《意象》2007年第一輯,葉朗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中國哲學年鑑》2007年摘要轉載。

54. 《文化多樣性與中國美學的建構》,上海《學術月刊》2007年第5期,人大複印資料《文藝理論》2007年第8期轉載、《新華文摘》2007年第9期摘要轉載。

55. 《中外交流中的美學尋求》(學術訪談)《文學教育》2007年第2期。

56. 《美學與藝術向日常生活的回歸》,《北京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新華文摘》2007年第20期全文轉載。

57. 《美學在文化間架起橋樑》,《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8月21日。

58. 《從國際美學大會到中國當代藝術》,《美術焦點》2007年9月,《文學理論研究》2007年第12期。

59. 《沒有理論,現代藝術就沒有生命力》,《中國文化報》2007年9月9日。

60. 《中國美學三十年:從1977到2006》,《四川師範大學學報》2007年第5期。《新華文摘》2008年第4期全文轉載。

61. 《論文學藝術歷史書寫中的雙向互動關係》,《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7年第4期。《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8年1月29日“學術專刊·專論”,刊登摘要。

62. 《從獲得性語彙的差別看中西繪畫不同的根源》,《東方叢刊》2008年第1期。

63. 《從國際美學大會到中國當代藝術》,《文學理論研究》2007年第12期;

64. 《美育與社會改造》,《鄭州大學學報》2008年第6期;

65. 《“美學”的起源》,《社會科學戰線》2008年 第10期。

66. 《改革開放30年與中國美學的命運》,《北方論叢》2009年第3期。

書籍刊物

1. 主編《美學與文化·東方與西方》中英文對照美學論文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685頁(與王柯平合作主編)。

2. 主持跨國多語種大型文化研究類刊物《印跡》的翻譯和編輯工作,已出版第1輯(共369頁,2002年)和第2輯(331頁,2004年),第3輯(330頁,2007年),由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與汪暉等人合作主編)。

3. 主編”新世紀美學譯叢”,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已經出版4本,分別是理察·舒斯特曼《實用主義美學》,彭鋒譯,2002年出版,埃倫·迪薩納亞克《審美的人》,戶曉輝譯,2004年版,諾埃爾·卡羅爾《超越美學》,李媛媛譯,2006年版,馬里奧·佩爾尼奧拉《儀式思維》,呂捷譯,2006年。其他各本正在編輯中。(與周憲合作主編。)

4. 參與主編”美學·設計·藝術教育叢書”,已經出版四批,第五批正在編輯中,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與滕守堯、王柯平合作)。

5. 參與主編《美學》,已出一輯,第二輯正在編輯中,由南京出版社出版(與滕守堯、王柯平合作)。

6. 參與主編《外國美學》,由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與汝信等人合作,擔任執行主編)。

7. 《唐宋名篇》,參與編寫,分別由劉揚忠和董乃斌主編,共編寫其中43篇,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

8. 參與主編Filozofski vestnik (《哲學研究》)斯洛維尼亞文版2006年第1期的上的“中國美學專欄,共在其中發表5篇有關中國美學的文章。

9. 主編《國際美學年刊》( International Yearbook of Aesthetics)2007年總第11卷《多元文化對話》( Aesthetics and the Dialogues among Cultures)。

10. 主編廣西師範大學和中華美學學會、中外文論學會等單位聯合主辦的《東方文化》2008年第1期中的“美學與多元文化研究”專欄。

11. 擔任國際英文網上雜誌《當代美學》( Contemporary Aesthetics)編委。

12. 擔任《國際漢學》( International Sinology)雜誌編委。

英文文章

1.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for ‘Beauty’”(“美字意義的起源”), Filozophi vestnik(《哲學研究》斯洛維尼亞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編)2001年第2期。

2. “Signifcance of Analogy-Drawing Between Go and Painting”(“以棋喻畫的意義”), Journal of The Faculty of Letters,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Aesthetics),(《東京大學人文學刊(美學專號)》東京大學人文學院編)2000年總第25期。

3. “ ‘Aesthetic Craze’ in China-Its Cause and Significance”(“中國美學熱的原因及其影響”), Dialogue and Universalism(《對話與普遍主義》波蘭華沙大學普遍主義研究中心編)1997年第3, 4合期(第13次世界美學大會專集)。

4. “The Reclusive Spirit in Ancient Chinese Painting”(”中國古代繪畫中的隱逸精神”), The Stockholm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斯德哥爾摩東亞研究雜誌》斯德哥爾摩大學東方語言與文化學院編)1995年第6卷。

5. “Man, Society and Art: An Analysis of On Music” (“人、社會與藝術:《樂記》分析”), The Stockholm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斯德哥爾摩東亞研究雜誌》)1993年第4卷。

6. “To Begin with A Beautiful Line…”(“從一根線的美談起……”), Annals for Aesthetics《希臘美學年刊》第43卷。該文被譯成西班牙文,在智利大學的刊物 Teoria del Arte第12期上發表。

7. “Chinese Aesthetics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全球化與中國美學”), International Yearbook of Aesthetics(《國際美學年刊》) 第8期上發表。

8. “A Century of Chinese Aesthetics”(“20世紀中國美學”), 該文章被譯成斯洛維尼亞文,在 Pilozofski vestnik(《哲學研究》)2006年第1期上發表。同時,由高建平主編,在這期上發表了5篇譯成斯洛維尼亞語的中國美學論文。

9. “What is Chinese Aesthetics?” (“什麼是中國美學?”)2002年10月在“美學與文化·東方與西方”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主題發言。發表於《美學與文化·東方與西方》一書,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10. “Chinese Aesthetics in the Past Two Decades”(“二十年來的中國美學”),發表於 Acta Orientalia Vilnensia(《維爾紐斯東方研究學刊》),維爾紐斯大學主編,2002年第2卷。

11. “The Stories of Four Words” (《四個美學關鍵字的翻譯和接受》), Filozofski vestnik(《哲學通報》,斯洛維尼亞哲學研究所主辦)2007年第2輯。

1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riting and Painting in Ancient China,” in International Yearbook of Aesthetics: Aesthetics and Dialogues among Cultures,Volume 11, 2007.

13. 《當代中國美學與藝術》(學術訪談),《Delo》(斯洛維尼亞報紙)2008年2月2日。

嚴正聲明

高建平鄭重聲明

發現在網上流傳兩篇韓小龍和高建平合寫的文章,其中一篇是:

《〈紅樓夢〉與〈飄〉生命美學比較研究》,原發表於《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11卷6期。

另一篇是:

《孤獨與傷心之旅——〈十八春〉與〈簡·愛〉美學風格比較研究》,原發表於《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第12期。

我沒有參與這兩篇文章的寫作。

希望這位我並不熟悉的韓小龍先生以後發表文章時自己單獨署名即可,不要擅自署上我的名字。也希望相關雜誌能在發表文章時與作者聯繫核實,以免再犯同樣的錯誤。  

高建平

2008年4月24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