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守信

高守信

高守信,1938年生於通遼。1962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畢業後被分配到中央民族歌舞團工作至退休。先後擔任過演奏員、音樂文學創作員、創作室副主任、團部辦公室主任、民族歌舞團調研員等。是中國音樂家協會、音樂文學協會、少數民族戲劇學會會員,中國少數民族聲樂學會理事,國家一級編劇。並受聘擔任過國家民委系統文化藝術系列職稱評定的高級評審。

詞作家

人物生平

高守信於1964年開始從事專業文學創作和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研究,至今已近40個年頭。40年裡,他因工作需要,不畏艱辛,長途跋涉,曾先後到新疆、寧夏、西藏、廣西、內蒙古、雲南、貴州、海南及台灣等省區有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參加過蒙古族的祭敖包、那達慕、伊斯蘭的古爾邦節、彝族的火把節、傣族的潑水節、壯族的三月三、瑤族的賽歌堂、苗族的蘆笙節、藏族的跳鍋莊、哈薩克族的姑娘追……這些地方,都流下了他的足跡,撒下了他的汗水,留下了他的汗水,留下了他的歌聲,與當地民眾結下了難忘的情誼。這一切,都為他後來的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據不完全統計,僅創作詩詞、論文就達一千多篇。

主要作品

中國是多民族的國家,五彩繽紛的各族文化,構成了中國文化的寶庫。高守信常說:“我在民族歌舞團工作,關心少數民族,介紹少數民族,歌頌少數民族,是歷史賦予我的責任。”因而,在音樂文學創作上,差不多每個歷史時期均有歌頌少數民族的代表作問世。
60年代有:哈薩克族歌曲《彈起我的冬布拉》、朝鮮族歌曲《母親留下的伽耶琴》、塔吉克族歌曲《萬歲毛主席、萬歲共產黨》、壯族歌曲《壯錦獻給毛主席》等;
70年代有:維吾爾族歌曲《我們見到了毛主席》、白族歌曲《蒼山對歌》;
80年代有:《五十六個民族 五十六朵花》、《白雲姑娘》等;
90年代有:《大團結的太陽》(第五屆農民運動會會歌)、《民族團結頌》、《金達萊向周總理開》等。
另外,他還為《一畝三分地》、《上官婉兒》、《北京女人》等多部電視連續劇寫了主題歌、插曲。為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撰寫過長詩《森吉德瑪》。多年來,歌曲創作獲省部級獎二十多次。在電視創作上,他參與了多部電視劇、電視專題片的創作,已拍攝並播放的有14集音樂電視劇《劉三姐》、《馬頭琴之歌》(獲得第七屆駿馬獎一等獎)。從80年代開始,他還以副主編、編委、撰稿人的身份參加了《中國少數民族藝術詞典》(獲社會科學和民族書目兩個一等獎)、《當代中國 民族卷》、《毛澤東的民族理論與實踐》、《中國各民族傳統文化百科全書》、《歌壇民族之花》(上下集)、《中國烹調百科書》(出版後,被評為當年十大暢銷書之一)的編撰工作。

尾生

簡介
尾生尾生
尾生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記載的為情而死的青年。“尾生與女子期於梁(橋)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尾生抱柱而死。” ——《史記·蘇秦列傳》
亦存抱柱心,
洪波耐今古。
莫從橋下過,
恐憶少年侶。
莊子·盜跖》:“尾生與女子期於梁(橋)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樑柱而死。”
這是《莊子》中一個哀怨淒婉的愛情故事。說的是一個叫尾生的痴心漢子和心愛的姑娘約會在橋下,可心上人遲遲沒來赴約,不幸的是大水卻漲上來了,這個痴情漢為了信守諾言堅持不肯離去,最後竟然抱橋柱溺亡。據說,他們約定的地點叫藍橋。尾生所抱的樑柱,也和他一道成為守信的標誌。另一版本

史記·蘇秦列傳》記載:公元前320年,蘇秦向燕王講過一個“尾生抱柱”的故事。相傳有一個叫尾生的人,與一個美麗的姑娘相約於橋下會面。但姑娘沒來,尾生為了不失約,水漲橋面抱柱而死於橋下。
據《西安府志》記載,這座橋在陝西藍田縣的蘭峪水上,稱為“藍橋”。從此之後,人們把相愛的男女一方失約,而另一方殉情叫做“魂斷藍橋”。

關於尾生等待的拓展

洛夫《愛的辯證》之一
我在水中等你
水深及膝
淹腹
一寸寸漫至喉嚨
浮在河面上的兩隻眼睛
仍炯炯然
望向一條青石小徑
兩耳傾聽裙帶撫過薊草的窸窣
日日
月月
千百次升降於我脹大的體內
石柱上蒼苔歷歷
臂上長滿了牡蠣
發,在激流中盤纏如一窩水蛇
緊抱橋墩
我在千尋之下等你
水來
我在水中等你
火來
我在灰燼中等你
------------選自洛夫詩集《葬我於雪》
:
清泠泠的水面浮上一雙眼睛
水來我在水裡等你
火來我在火里等你
——出自滄月《一隻叫做美狄亞的貓》
“如果那一晚,沒有大雨和洪水,尾生能等到心愛的女子嗎?”甘檸真忽然幽幽的問。
我默立半晌,道:“可哪裡有如果呢?檸真,世間本多風雨,碧落賦才是你最好的安居之所。”說完,我喚來絞殺,頭也不回的離開了。
身後傳來了甘檸真憂傷的歌呤:
“淮水漣漣,我心思倦。
之子泛舟,亦泛洄流。
淮濱泱泱,我心思忡。
之子泛舟,亦泛韶容
淮江悠悠,我心思傷。
之子泛舟,亦泛殷懷。
淮海茫茫,我心思惘。
之子泛舟,亦泛流年。”
我聽得心如刀絞,和被迫漂泊流離的海姬、鳩丹媚不同,甘檸真有更好的選擇,與其跟著我吃苦,不如相忘於江湖。
這一段時光,終將哪落葉隨波逐流,慢慢遠逝。正如之子泛舟,亦泛流年。
—— 出自洛水《知北游》第二十章第二節

從尾生高守信到戲劇藍橋會

春秋時期的尾生高守信是一位令人敬重的人。在莊子《盜跖篇》中有這樣的記載:尾生與女子期於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樑柱而死。
這個故事真顯得過於簡單。尾生與女子為什麼相約橋下?可能是那條河平時水流較少,橋柱旁邊裸露著不少陸地,是個約會見面較幽靜的地方。尾生高就在橋下等那女子,不想忽然天降大雨,河水暴漲,當時如果尾生能及時躲到岸上就能免去滅頂之災,可是固執的尾生卻緊抱橋柱直到被水淹沒,用性命堅守了對那女子的諾言。
這件事在《戰國策·燕策一》、《史記·蘇秦列傳》、《淮南子·汜論訓》中都有記載。這些書的用意也是強調尾生高把承諾看作高於一切,讚揚他的信守誓言,因此這些記載同莊子書里描寫的一樣簡略。
其實,只要仔細想想就會發現,尾生高的抱樑柱而死並不那么簡單,它留下了太多令人遐想的空間。唐代大詩人李白似乎就想到了這一點,他在《長干行》中寫道:“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台。”詩中把男女之間的相約相望聯繫到了一起,暗示了這其中的愛的因素。
唐代裴鉶傳奇》中《裴航》一則,講到過一個愛情故事。它大略是:長慶年間,秀才裴航應試不中,四處週遊後返回京城,行到陝西藍田縣的藍橋驛。因口渴向一老婦求水,得以結識其女雲英。裴航見這個女孩非常端莊美麗,頓生愛慕,遂向老婦吐露心跡。老婦就提出讓裴航去尋找非常難得到的搗靈丹的玉杵,想以此來阻撓裴航對女兒的追求。誰知裴航歷盡艱辛用盡錢財最終得到了玉杵,並在約定時間內來到藍橋。那母女深感裴航的執著和言而有信,雲英遂同裴航結為夫妻。(《見太平廣記》卷50)這個故事,與莊子談及尾生守信原本並無關聯,它的結局同尾生的悲劇也大相逕庭,但在流傳中這兩個故事不知為什麼卻被後代的文學家們巧妙地聯繫起來,創造出一個更加豐滿動人的愛情故事。較早的有元雜劇家李直夫寫的《尾生期女淹藍橋》一本。可惜具體內容已經失傳,但從曲目名稱可以看出此劇已經將尾生的經歷同藍橋加以結合。明朝戲劇有無名氏《藍橋驛》一本(見李斗《揚州畫舫錄》記《曲海》目)和晚明呂天成的《藍橋記》,這些故事主要尋著尾生的線索,大大增加了愛情成分,最後以魂斷藍橋的悲劇結尾。
清朝以來,以藍橋為底本的地方戲劇和曲藝節目層出不窮。錫劇、淮劇、黃梅戲、評劇、呂劇、河南曲劇等都有《藍橋會》,安徽琴書、四川燈戲、京韻大鼓、東北二人轉和快板書有《水淹藍橋》。這些劇目雖然講述的情節有繁有簡,但故事的輪廓和主要人物卻基本定型。
故事大略說:魏景元與藍瑞蓮幼小相識,青梅竹馬,就在他們感情日深而且到了談婚論嫁年齡時,藍瑞蓮的父親聽信媒婆的花言巧語,強行逼迫女兒嫁給一位年老又猥瑣的鄉間財主。一日瑞蓮到井邊汲水,巧遇一位非常面熟的人,那個人也回頭望她,並藉口口渴,向她討水渴。走近後倆傾人終於認清了彼此的真面目,原來這位要水喝的路人,正是藍瑞蓮朝思夜想的情人魏景元。久別重逢,又悲又喜,藍瑞蓮把滿腹委屈盡情訴說,魏景元也是肝腸寸斷、感慨萬千。他發誓一定幫助瑞蓮掙斷鎖鏈。兩人相約:當晚三更時分,在月下的藍橋相會,一同遠走高飛。夜晚,魏景元應約來到藍橋。想不到山洪暴發,水漫藍橋。魏景元知生命難保,便將衣服繫於橋欄,示不失信,其身遂被滾滾的洪水衝去。等藍瑞蓮擺脫了公婆的糾纏,趕至藍橋,尋不見魏景元,只看見了橋欄上的衣服。她頓時明白了景元的遭遇,就也縱身躍入水中,完成了兩個人忠誠不渝的信約。
從尾生高守信到魏景元與藍瑞蓮的藍橋相會讓我們發現一個值得注意的文化現象,本來是為了進行道德教化的一個事例,卻被藝術家們發掘出纏綿緋惻的愛情故事。藍橋相會宣傳的婚姻自主、堅守愛約在民間有著長久的生命力,這些廣泛流傳的戲劇和曲藝表演,讓藍橋同鵲橋(牛郎織女的傳說)、斷橋(白娘子的故事)一道,成了中國百姓感悟愛情、見證愛情的獨特場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