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奣映

高奣映,字雪君,號問米居士,白族,雲南姚安人,中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

人物簡介

高奣映,字雪君,號問米居士,白族,雲南姚安人。中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 一生著書八十餘種之多,與顧炎武、王曦之齊名。
康熙十二年(1673)年,高奣映承襲姚安土司同知世職,因參加平定四川米易、會理的暴亂,擢升提刑,分巡川東。1677年吳三桂之亂 平定後,高奣映回到姚安,執政期間,為維護民族團結和邊疆的穩定作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得授布政司參政道一職。但高奣映志不在政,37歲即將土司職位交予兒子,歸隱結嶙山,自號結嶙山叟

個人成就

作為明末清初姚安一位有作為的世襲土司,他酷愛讀書,學識廣泛,樂於助人,集儒、釋、道於一身,在理學、佛學、文學、歷史等各方面均有 建樹,一生創作大量詩文,著述凡81種之多。其至今尚存代表作有《金剛慧解》、《太極明辨》、《雞足山志》、《滇鑒》、《迪孫》、《妙香國草》等,涉及 文、史、哲、佛、理、道,以及心學、音韻、訓詁等領域,其思想深度,高度和意境令人敬佩。遺憾的是著作現在十僅存一,後人難以窺其全貌。儘管如此,他在哲學思想上的“覺”和“理”;他在史學思想上的“迪”和“訓”;他在文學思想上的“氣”和“真”;他在人際關係思想上的“醉”和“睡”等等,都值得後人深入 研討,認真總結。
高奣映同時還是一位民族教育家,親授弟子中,有22人進士,47人中舉。

人物評價

高奣映(GaoWengying)先生是清初姚安世襲土官,是一位學術上有巨大成就和影響的白族學者,一位少數民族文學家、思想家。民國《姚安縣誌》說他:“高才卓識,著書八十種”,遍及理學、經學、史學、文學。現對高奣映的家世和生平做介紹,進一步了解高奣映的成就和思想。
據民國《姚安縣誌.氏族》記載,高氏始祖是蜀漢時越夷帥高定(一作高定元),劉備死後,南中大姓聯吳叛蜀,被諸葛亮平叛所殺。其幸免於難的子孫由越邊境輾轉逃到善巨(今雲南永勝),憑藉夷帥家庭的崇高威望,數代經營,又發展成為滇西北一方土酋。公元10世紀中葉,高氏後人善巨守高方輔佐段思平建立大理國,官封岳侯,移駐滇池附近地區。其後,高氏累建功勳,至30世祖高升泰建立了大理國,其子泰明還位段氏後,世為相國,遍封高氏子侄於8府4郡。泰明三子高明清(32世祖),被封為統矢(姚安)演習,此世代承襲。元明清三代,高氏先後世襲姚安路總管、姚安土知府、土同知、姚州土同知,延續700餘年。近代人趙鶴清先生為“高讓公故里”撰寫的一副楹聯,概括姚安高氏的顯赫身世和豐功偉績:“九爽七公八宰相,三王一帝五封侯。”
高氏土官擁有士兵,擁有世襲領地,屬武職人員,國家有事,朝廷即可徵召土官率士兵參加征戰。高氏歷代祖先,包括他的父親高和高奣映自己,都曾參加征戰,立過戰功。但姚安高氏自明中以後,努力接受中原漢文化,其高祖高金宸已很富文才。姚安軍民府知府著名思想家李贄稱讚他“年幼質美,深沉有智,循循雅飾,有儒生之風。”高奣映曾祖高光裕、祖父高守潘、父親高都崇尚儒學,能詩能文,祖父出版過《龍溪小窗集》。高奣映自小有神童之稱,他繼承祖先世澤,從小努力學習漢族傳統文化,在父親的苦心培植下,終於成長為一代著名學者。

生平事跡

高奣映生不逢辰,他誕生於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南明永曆元年),當時南明永曆帝剛剛即位,憑藉西南一方土地,與入主中國的清朝抗爭。雲南政治舞台上,既有明朝的殘餘勢力,又有農民起義軍與南明聯合抗清的武裝力量,還有各府縣世襲土司的地方民族勢力。高奣映的父親世襲姚安土司知高,效忠於明朝,當元謀土司吾必奎起兵反明時,高率士兵參加平定叛亂;當黔國公沐天波被滇南土司沙定洲趕出昆明逃往滇西時,高偕夫人親率士兵趕往楚雄救援,並追隨至永昌(今雲南保山)。
大西軍入滇,平定土司叛亂後,高返回姚安,戎馬奔波之後,木氏夫人生下了高奣映。大西軍支持南明抗清,李定國將永曆帝從貴州迎來昆明後,由於沐天波的推薦,高又趕去朝見勤王,成為雲南土司中少有的公開表示擁護南明小朝廷的人。當時高奣映剛剛8歲,天資聰穎,有神童之稱,曾隨父親覲見永曆,皇帝大加讚賞,留下一段“8歲朝天”的歷史佳話。後來,清軍入滇,南明兵敗,永曆帝西逃永昌,高再次攜妻子棄家追隨。行至騰衝,與永曆帝失散,因世職顧,被族人勸回,高中途將世職交於年僅12歲的高奣映,在雞足山大覺寺出家。逃往緬甸的永曆帝被吳三桂擒獲殺害,南明覆滅,清軍統一全國。
高奣映因年幼,父親健在,由母親木氏夫人代掌土司印信,未正式呈請襲職。高奣映從小飽嘗動亂之苦,又是改朝換代,又是戰亂,又是父親出家;但在土官家庭庇蔭下,仍然有一個相對穩定的讀書環境,青少年時代就讀完了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幾乎所有書籍,成為一位有著遠大抱負的白族飽學之士。
高奣映到川東以後,除了催收兵餉、安定地方等行政事務不得不應付之外,他縱情山水,潛心學術,與地方知名人士交往。他足跡遍四川,甚至到達了陝西;他完成了《增訂來氏注》的編輯刊印,並為之寫了《序》,寫了《要說》,寫了《來瞿唐先生家傳》等一系列重要文章。在四川期間他完成了《蜀江吟》、《蜀風采》、《巴怡集》等著作,並為其後的學術研究作了許多準備工作。
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當吳三桂軍與清軍在長江兩側對峙,無暇後顧的時候,高奣映趁機託疾掛冠,返回雲南家中。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3月,吳三桂走投無路,在湖南衡州(衡陽)稱帝;8月,暴病而死。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吳軍主力14萬人被殲於長沙、岳陽、衡陽等地;同年10月,清軍占領貴陽,吳世逃回雲南。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清軍圍攻雲南,11月攻占昆明,吳世自殺,三藩之亂平定。
清軍進入雲南後,高奣映不再稱疾避難了,他積極參與了粉碎吳周勢力的鬥爭。他先是用計使由四川南下入滇的吳軍大將胡國柱與駐守楚雄的偽國公馬寶兩軍不能會合,使其被分頭擊潰;又單騎前往勸說偽懷忠海將軍,解決了他的部隊;再是勸說滇西駐軍將領劉漢章、楊開運、李發美趙永寧投誠歸順。完成了這些戰功之後,他又收繳姚安府、姚州、大姚縣、白鹽井提舉、經歷司、府學、縣學偽印7枚,親到軍前報到。清軍統帥很讚賞他的主動配合,除了讓他繼續世襲姚安府土同知之外,又加授雲南布政司參政道的官銜。但高奣映深知仕途的艱險,深知自己無法洗淨前一階段與吳三桂政治牽連的污點。他無意於繼續做官,政局平定之後,他仿效外祖麗江土知府木增,在姚安結璘山建造了別業,將世職交於長子高映厚,歸隱於結磷山。

人物影響

高奣映結束他的宦途生涯,歸隱結磷山,從此開始了他人生旅程的第三階段。這一時期,他的活動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事學術研究,遍涉經史百家,是他成就最大的一段歲月,他一生的主要著作《太極明辨》、《金剛慧解》、《心經發微》、《四書注》、《春秋時義》、《問愚錄》、《妙香國草》、《滇鑒》、《史翰》、《結璘山草》、《理學粹》……都完成於這一時期。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高奣映應雲南督學王樞之聘,又完成了卷帙浩繁的《雞足山志》和《等音聲位匯合》、《理學西銘》的編寫。民國《姚安縣誌》對他作了很高的評價:“平生著書共八十一種,為邑中先政著述之冠。蓋大而經史政教,精而儒釋性命,老莊哲理以及醫占雜藝,皆能掃前人支離,自辟精義,並於先儒偏駁處,時加救正。故清季北平名流有謂:“清初諸儒,應以顧、黃、顏、高氏並列,非過論也。”
第二、高奣映在結磷山期間的另一活動是廣泛培育人才。他收藏古今書籍於拂雪岩,編為十號,每號千數百卷。結納遠近青年學子到結璘山學習,成就後學,他門下的學子,成進士者22人,登鄉薦者47人,游癢者135人。他還悉心教導子侄孫輩讀書成材,“一繩以詩書禮儀,臥必三更,起必雞鳴,不令驕惰。”嘗曰:“吾寧重懲爾輩,俾少一頑徒,不令多一失學遊民,玷辱祖宗也。”他的一些思想修養方面的重要著作:《迪孫》、《訓子語》、《懿文館課藝》、《高氏家范》、《慎獨樓靜言》……都是這一時期完成、並為培養教育人才服務的。
第三、高奣映還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在家鄉,他憑藉幾百年世襲土官家庭豐厚的財富和崇高的地位從事一些善舉。民國《姚安縣誌》說他:“生平好公益,喜施濟,凡興學厚俗、崇儉助婚、賻喪救急、養老助產、掩骼施棺諸善舉,借列有專書,分別類例,捐資為之,無所吝。”凡此種種,高奣映在《維風權宜》這一著作中,都有詳細論述,民國《姚安縣誌·風俗·義舉》講的幾乎全是高奣映在這方面的活動。此外,高奣映還經常往來於大理、雞足山和姚安之間,與社會名流、文人學士、高僧禪釋交往,捐資興建佛寺,塑佛像,置寺產,修橋補路,賑濟災民,在滇中地區極有名望。
高奣映這樣一位學術名家,社會賢達,卻生不逢辰,未能在政治上為國為民一展抱負,但歸隱以後,以自己巨大的學術成就,成為清初一位少數民族文學家、思想家。他在明清鼎革之際,從實際出發,對新興王朝有較為正確的認識;他明哲保身,維護家族利益,也維護地方利益。由於他正確地處理自身的一些重大變故,較好地對待艱難的時勢,客觀上在動亂和戰爭中保護了一方百姓。作為一方土司,他贏得了人民的愛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