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作內容
畫面景物可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描寫細緻、刻畫入微,以人物活動為中心,竹樹相雜,溪水環繞景物豐富,是全畫的重點。上部以遠山巨峰為中心,挺拔峻厚配以群巒平遠山嶺,既道出人物所處自然環境,又暗喻人物氣節高邁;展卷伊始,這一部分尤為觸目,一種豪壯、高逸之境意油然而生,當讀者思路引入廳堂後,更悟出“高士”本意。上、下兩部分之間以中景山脈斜坡由近至遠有機相聯,渾然一體。畫卷的下半部分有嶙峋的怪石,盤屈的老樹,茂密的青竹,清泛的溪水環繞著一座庭院。
本幅無款識,卷前有宋徽宗趙佶瘦金書標題“衛賢高士圖梁伯鸞”。
創作背景
此圖描繪的是漢代隱士梁鴻和其妻孟光“相敬如賓,舉案齊眉”的故事。據傳梁鴻年少孤貧時不與他人共食,有一次他的鄰居先做好飯後,叫他用熱鍋做飯,省些麻煩,他卻回答:“童子鴻不因人熱者也”,遂熄滅了灶火重新點燃。成年後博覽多通,娶同縣女孟光,相貌醜陋而頗有修養賢德。夫婦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織為業,詠詩書彈琴以自娛,後章帝聞其名欲召之,梁鴻又隱姓埋名依為人傭工春米。每歸,孟光為他具食,總是舉案齊眉送上,以示敬愛。梁鴻感之,遂居家潛心閉戶著書。梁鴻字伯鸞,所以此圖又名《梁伯鸞圖》。
藝術鑑賞
主題
畫中梁鴻端坐榻上,兩手平放於盤坐的雙腿上,面前一竹案,書卷橫展,看得出主人公正潛心於學問。孟光恭恭敬敬地雙足跪地,舉著盤盞,遞向案上。盤盞在畫中是一點題道具,作黑紅兩色,十分醒目。它的位置正當孟光前額和梁鴻桌案之間,恰是道出了“舉案齊眉”的典故。梁鴻與孟光神色嚴肅,表情誠懇,顯示了布衣粗食的高人隱士的精神境界。
構圖
畫家把梁鴻的居所安排在山環水繞的大自然中,全幅圖上半部分巨峰壁立、遠山空茫,下半部竹樹蓊鬱、溪水潺潺,人物活動在畫面中部,恰是觀者的視覺中心。
技巧
該畫作集山水、人物、建築畫為一體。以界畫法描繪的屋舍準確、精細,山石及樹木多用平筆密集皴擦,近樹精心勾畫,遠樹則勾點結合,重在以墨色由淡至深層層烘染,顯得質感凝重,並能表現出一定的透視感和縱深關係。石凹處的濃墨千點,則為畫家的獨創手法。水流的勾線柔和順暢,綿密有序,恰如微波皺起。
名家評價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博士王魯豫:“庭院表現以界畫功力見長,結構布置來龍去脈皆交代得清清楚楚。廳堂作瓦頂磚基,橫平豎直,符合透視法,細微末節均不含糊。廳堂之外,竹籬作牆,竹扉半掩,後院傍水處圍以木柵。這些均從生活中來,簡樸而整潔地敘述出隱士的生活。柱楹的紅色在青綠包圍中煥然而出,點明中心所在。”
後世影響
該畫作是能見到的傳世捲軸畫中,年代最早的以界筆“植柱構梁”的建築畫跡之一。
歷史傳承
該畫作宋代藏於內府,清乾隆朝入內府,清亡後散入民間,商賈幾經轉手後售與北平(今北京)倫池齋主人靳伯聲,後被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
重要展覽
2002年11月30日至2003年1月6日,為慶祝上海博物館五十周年館慶,《高士圖》在由故宮博物院、遼寧省博物館、上海博物館聯袂舉辦“晉唐宋元書畫國寶展”中被展出。
作者簡介
衛賢(生卒未詳),五代南唐畫家。京兆(今陝西西安)人。南唐後主李煜朝。為內供奉。初師尹繼昭,後執學吳道子。善界畫,長於樓觀殿宇。盤車小磨。兼工山水,往往作巨石高崖,皴法不老,渾厚可取。畫樹木老乾虬曲,竹叢繁密,很注意山石的整體效果與對比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