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共生分為內共生和外共生。內共生是指一種生物長在另一生物體內,生物學家所說的 "體內"是指生物體的細胞之間或身體組織裡面(比如鞭毛蟲的例子)。外共生是指一種生物長在另一種生物之外。(某種生物長在另一種生物的消化道內應該屬於外共生,因為這種情況顯然不符合生物學家對於內共生的定義。
昆蟲的體內共生
在長期協同進化過程中,昆蟲與其體內共生菌(endosymbiont)形成了密切的共生關係。昆蟲為共生菌提供了穩定的小生境和營養,而昆蟲依靠共生菌合成食物中缺乏的某些重要營養成分,以彌補其不足,雜食性昆蟲的共生菌主要是調節營養平衡;此外,共生菌不僅在昆蟲對植物的適合度、寄主昆蟲的競爭能力和對寄主植物的利用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生菌不僅能合成宿主所需要的胺基酸、膽固醇和其它營養物質,還可以對宿主所吸取的植物次生物質進行解毒作用。植物體內含有如生物鹼、氰苷等次生物質,可以防禦蚜蟲等的植食性昆蟲。昆蟲體內共生菌能對這些植物次生物質起到解毒作用,包括蚜蟲體內共生菌 Regiella、菸草甲體內共生菌 Symbiotaphrina kochii等。共生菌是昆蟲體內與昆蟲在進化過程中長期共生的微生物,它在寄主的生長、繁殖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類的體內共生
人的消化道里有無數的細菌和其他微生物。事實上,人排出的食物殘渣主要依靠細菌對食物的分解產生。這些細菌具有多種功能,但其首要職責是分解消化道內的物質,如果沒有它們,人的消化道就無法完成這一任務。比如,大量未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進入腸道,腸道中的細菌能把它們分解成可以吸收和轉化的各種酸性物質。就這樣,人體利用細菌消化,從食物中獲取更多的營養和熱量,而消化道(腸道)的細菌則通過人體獲得穩定的食物供應。
然而,如果服用抗生素,人體消化道內的大量共生細菌就會被殺死,從而導致消化能力降低。而要恢復原來的消化能力,則要等到腸道內的共生細菌重新繁殖起來。
食物短缺的人們需要充分利用食物中的能量,有助消化的腸道細菌對他們大有益處。然而,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腸道中的細菌和西方國家普遍的肥胖問題是否存在關聯。研究者通過試驗發現,在沒有腸道細菌的無菌環境中,小白鼠即使吃了高能量高脂肪的食物還是十分瘦弱 。如此看來,利用人類與腸道細菌之間的共生關係,科學家們也許真能研製出減肥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