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癆

骨癆

骨癆又名流痰。中醫指骨結核。

基本信息

詞語解釋

拼音:gǔláo
解釋:中醫指骨結核

診斷依據

1.好發於兒童及青少年,男性居多。可有肺癆病史或與肺癆病人接觸史。
2.發病部位以脊椎為多,其次為髖、膝關節。可單個關節發病,亦可數處同時發病。
3.起病緩慢,初起僅感關節略有酸痛,皮色不變,活動不利,動則疼痛加劇,肌肉痙攣萎縮,但皮色不紅。數月或經年後,患處腫起,身熱朝輕暮重,有寒性膿腫出現,膿腫潰後,膿水稀薄,夾有敗絮樣物,或可見有條塊狀骨質,不易收口,久之形成瘺管,關節變形。病變在頸、胸、腰椎者,可致四肢強直不遂,或癱瘓不用,甚至二便失禁。
4.早期全身症狀不明顯,中、後期出現低熱,顴紅,納呆,盜汗,消瘦,精神疲乏,舌質紅,脈細數等虛損症狀。
5.活動期血沉明顯加快,結核菌素試驗強陽性,膿液結核菌培養陽性。
6.X線攝片顯示不規則骨質疏鬆、脫鈣、死骨、骨空洞和寒性膿腫陰影等,晚期關節間隙變窄或消失,呈畸形。
7.膿液培養有結核菌生長。

鑑別診斷

1.附骨疽:大多發於長骨幹骨骺端,起病較急,開始即有高熱,患肢漫腫,劇痛。
2.流註:起病急,發於肌肉,無固定部位,隨處可生,常呈多發性,成膿較快,潰後易收口。
3.三痹:有多發性關節或肌肉疼痛病史,肢節遊走疼痛而不固定,初起常有寒熱汗出,日久可出現肌肉萎縮,關節腫大。
4.旭痹:主要累及手足小關節,有關節晨僵,不出現膿腫和破潰流膿,類風濕因子陽性。
5.熱痹:急起,單個關節紅腫熱痛,且有壯熱寒戰等症,關節腔液細菌培養無結核桿菌。

辨證論治

1.陽虛痰凝證:患部隱隱作痛,不紅不熱,繼則關節活動障礙,動則疼痛加劇,舌苔白膩,脈沉弦滑。溫經祛痰散結。
2.正虛膿毒證;患部白腫,時痛或不痛,入夜加重或現潮熱,朝輕暮重,體倦食少,面色萎黃,舌尖紅苔薄黃,脈小數。扶正排膿解毒。
3.氣血兩虛證:潰流稀膿,中夾敗絮樣物,瘡久不斂,食少神疲,體倦乏力,舌淡少苔,脈細無力。補益氣血。
4.陰虛火旺證:低熱,朝輕暮重,顴紅,納少,盜汗,形體消瘦,患處微紅,時流膿液,舌質紅,脈細數。滋陰降火。

骨癆——骨腫瘤

中醫認為骨腫瘤屬於“骨癆”、“腎虛勞損”的範疇,內因多為稟賦不足,腎精虧損,勞倦內傷,骨髓空虛。因腎主骨,骨生髓,故腎虛骨病。外因多為寒濕、熱毒之邪乘機入侵,氣血凝滯,傷筋蝕骨,經絡受阻,蓄結成毒瘤。本病好發於四肢,伴有局部疼痛如刺,久之功能障礙,骨生陰毒。
骨腫瘤是指發生於骨骼的惡性腫瘤,主要有骨肉瘤,軟骨肉瘤、纖維肉瘤、多發性骨髓瘤、脊索瘤、網狀細胞肉瘤等。

骨腫瘤的症狀和體徵

骨腫瘤的症狀和體徵主要有貧血、乏力、營養不良和惡病質。局部疼痛和壓痛為最常見,可與腫塊同時出現或先出現,開始疼痛輕微,呈間歇性鈍痛,繼而變為持續性劇痛。淺表部位可觸及骨膨脹變形及軟組織腫塊,皮膚呈暗紅色,緊張發亮,皮溫增高,短期內形成較大腫塊,功能障礙,骨骼畸形及病理性骨折等。

骨腫瘤的病因

現代醫學對腫瘤發生的病因尚未明確,大致可概括為機體與周圍環境多種因素的作用,如素質學說,基固(遺傳)學說,化學、物理、病毒、外傷學說等。

骨腫瘤的診斷

本病診斷主要依據臨床症狀及X射線,同位素骨掃描、病理檢查得以確診。X射線表現一般可呈溶骨性、生骨性或兼有溶骨性和生骨性等不同表現,以溶骨性為多見。骨掃描更具有早診斷的作用。

骨腫瘤的治療

現代醫學對本病主要採用手術治療為主的綜合治療。放射治療對尤文氏肉瘤、網狀細胞肉瘤、多發性骨髓瘤等療效較為顯著。化療作為輔助性治療。化療與手術、放療並用效果好些。

骨癆初期的藥物治療

【治法】 溫補和陽,散寒化痰。
【方藥】
1.主方 陽和湯(王維德《外科全生集》)
處方:熟地黃30克,鹿角膠10克,姜炭5克,肉桂3克(煽沖),麻黃5克,白芥子6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劑。
氣血虛弱者,加黃芪30克、黨參30克、當歸12克。
2.外用方 回陽玉龍膏(陳實功《外科正宗》)
處方:草烏(炒)6份,乾薑(煨)6份,赤芍(炒)2份,白芷2份,南星(煨)2份,肉桂1份。共研細末,直接摻在瘡面上,或水調外敷患處。
3.中成藥小金丹,口服,每次4片,每日2次,開水送服。

骨癆中期的藥物治療

【治法】 扶正托毒。
【方藥】
主方托里透膿湯(吳謙等《醫宗金鑒》)
處方:人參3克,土炒白朮3克,穿山甲(炒研)3克,白芷3克,升麻1.5克,甘草節1.5克,當歸6克,生黃芪9克,皂角刺4.5克,青皮(炒)1.5克。水煎服,每日1劑。

骨癆後期的藥物治療

【治法】 補氣養血,培補肝腎。
【方藥】
1.主方
(1)人參養榮湯(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黨參10克,白朮10克,炙黃芪10克,炙甘草10克,陳皮10克,肉桂(煽)1克,當歸10克,熟地黃7克,五味子7克,茯苓7克,遠志5克,白芍10克,大棗10克,生薑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2)陰虛火旺者,宜養陰清熱,可用清骨散(王肯堂《證治準繩》)
處方:青蒿6克,鱉甲10克,地骨皮10克,秦艽10克,知母10克,銀柴胡6克,黃連5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劑。
若盜汗不止者,可加黃芪30克、浮小麥12克、煅龍骨30克。痰中帶血者,可加川貝母10克、白茅根12克、茜根12克。
2.外用方
(1)若竇道長期不癒合者,可用五五丹(廣州中醫學院《中醫傷科學》)
處方:熟石膏5份,升丹5份,共研細末,製成藥線,插入竇道內以拔毒祛腐,視其膿液多少決定更換藥線次數。
(2)若膿液乾淨,瘡面紅活時,可用生肌散(廣東中醫學院《外傷科學》)
處方:制爐甘石50份,滴乳石30份,滑石100份,琥珀30份,硃砂10份,冰片1份,研極細末,摻於瘡面上。
3.驗方單方骨癆敵(廣州中醫學院《中醫傷科學》)
處方:骨碎補10克,三七10克,乳香lO克,沒藥10克,黃芪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