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性關節病

骨性關節病

系原發性或繼發性關節軟骨退行性改變。關節軟骨磨損,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質硬化,關節邊緣骨贅形成。原發性病變發生於50歲以後,女略多於男,多關節受累,以負重關節為主。繼發性病變發病於40歲左右,單關節受累。關節鏡檢查可見關節滑膜絨毛增生和炎症,關節軟骨粗糙、潰爛、纖維化甚至缺失。本病貴在預防,適當體育活動,防止關節長時間超負荷使用,及時矯正畸形或其他致病因素。起病後注意保暖,可物理治療。試用關節鏡下關節腔灌洗術或關節清理術,減少有害物質對關節的刺激和損害,以緩解症狀和減慢病情進展。疼痛持續或畸形嚴重影響工作甚或生活者,可考慮行截骨術、關節成形術、關節融合術或人工全關節置換術。

病因及常見疾病

本病分原發和繼發二型,前者原因不明,部分病例可能來自職業的慢性應力損傷,後者則來自關節創傷和肢體的先天性畸形。

鑑別診斷

應與類風濕性關節炎作鑑別,後者常伴有全身性病變,關節炎性反應很明顯,手與腕呈對稱性受累。若下肢關節有炎症,則鑑別診斷較困難。骨性關節病的血沉正常,類風濕因子陰性,滑液很少異常;Heberden結多見於遠側指間關節,故近側指間關節腫脹可排除骨性關節病;竹節脊柱的韌帶骨化是強直性脊椎炎的特徵,多見於年輕男性,一般很少會與骨性關節病混淆。

檢查

X線表現:關節軟骨的退行性變和壞死,形成關節間隙變窄和骨性關節面模糊不清;關節邊緣骨贅形成。末節指間關節較大的骨贅所形成的軟組織腫脹,稱Heberden結節;骨性關節面下的囊性變化,大小不一,呈圓形或分葉狀,內緣清晰,內含液體和壞死組織;關節塌陷,關節面下(例如髖關節)的囊性變化大者可占據全部股骨頭,囊變破裂時,可使關節塌陷;關節面硬化表現為較厚層的骨密度增高;關節面損傷或骨贅折斷形成關節內游離體。

實驗室檢查無特殊異常。血沉正常。滑液清晰,粘稠度高,粘蛋白凝固試驗正常。白細胞計數在200~2000/mm3範圍之內。滑液內有時可見軟骨碎屑。

治療原則

骨性關節病的治療隨不同解剖位置、關節畸形程度而異。多數病人有良好預後;即使不經任何治療,病廢也不會太嚴重,不會發生真性骨強直。對老年人來說,經過數十年的活動、磨損,這種退行性變是一種正常生理性反應。但這並不是說不需要任何治療,如果有神經根刺激或壓迫,就必須使之解除,消除疼痛。治療並不是為了消滅骨贅,而是解除疼痛或骨性交鎖。

(1)藥物治療:沒有任何藥物能抑制關節退行性變的發展。一般疼痛較輕,不需任何止痛藥物。骨性關節病的常見問題是間歇性劇痛發作。在發作期可用消炎止痛和解除肌肉痙攣的藥物。

(2)手術治療:常須進行手術的部位有髖、膝和脊柱。髖關節可有很多手術方法。常用的手術有關節成形術、截骨術和全關節置換術。單側的可作融合術。這將根據病人的病變嚴重性、年齡、職業、生活習慣,以及病人的要求,結合全身情況,來確定手術方法。

膝關節的手術包括關節清理術、截骨術和關節假體置換的關節成形術。為了保存畸形關節的活動和穩定力,脛骨高位截骨術可有效地改變負重線,使疼痛緩解。若膝關節因畸形和不穩定而造成嚴重病廢時,可作假體置換的關節成形術,但效果不如全髖關節置換術。

脊椎的骨性關節病很少有手術指征,只有在經過各種保守治療無效,才考慮手術。手術的種類很多,但局限於解除神經根或脊髓壓迫。

(3)物理治療:這治療的目的是:①減少受累關節的應力和承重。②保持關節的正常關係和活動。患有髖或膝的骨性關節病的病人,應避免過多地步行或上下樓梯,但並不影響日常所必要的活動,特別是在非承重下的操練。這種操練是維持肌力和關節活動非常必要的措施,特別是老年人。股四頭肌鍛鍊對膝關節的骨性關節病更為重要。對過分肥胖的病人應減輕體重,這對下肢和脊椎的骨性關節病是減輕對受累關節壓力的重要措施。使用手杖或拐杖可減輕關節承重的50%。對個別膝關節不穩定者,可穿戴支具。

對脊椎骨性關節病的病人,應採用減少脊椎活動的方法來治療。頸椎應避免過度前屈和後伸。枕頭不可太高。有些頸椎骨性關節病的病人可作間斷性或持續性牽引。如果急性發作,可用使頭稍前屈的枕頜牽引和戴頸托以限制活動和減輕疼痛。腰椎骨性關節病的病人應臥堅實的床褥,避免作彎曲和舉重活動。疼痛消失後,做分級的姿勢性操練。腰圍可減輕慢性疼痛。若伴有腰椎間盤突出,則可先用保守治療;若無效,可進行手術治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