驛橋村

驛橋村

驛橋村位於山西省侯馬市上馬鄉澮河以南,是侯馬市大村之一。驛橋村興建了鐵廠、磚廠、鍋爐廠、常青蘋果冷庫,引導村民發展大蔥、大蒜、花卉種植等。為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村里投資100餘萬元,發動民眾搞管灌工程,實施4000畝中低產田改造工程。

基本信息

名稱由來

驛橋村位於山西省侯馬市上馬鄉澮河以南,飲馬溝以東,大運路從村東南而過。是侯馬市大村之一。驛橋村,因村東北過去有一座木橋,是明清年間侯馬驛站至聞喜縣涑水驛站的驛道必經之地而得名。飲馬溝在驛橋村西,過去因聞喜縣東飲馬池水流經此地匯入澮水而得名。

典故

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在侯馬建驛站以前,驛橋村原名九楊村,因村北門外有九棵高大的楊樹而得名。六十年代後期,驛橋村北還有三棵枯楊樹身子。1967年前後,村里把這三棵枯楊樹給了村里參加過紅軍的蘇紅儉了。

發展變遷

驛橋村,清光緒年間屬曲沃縣驛橋里;民國十七年屬曲沃縣三區,時有110戶,男337丁、女298口。2000年,驛橋有731戶,2796口人,耕地面積249.71公頃,人均收入2964元。
驛橋村的形狀似“船”;南北長,為船頭船尾,村西的閣樓為船桅桿。
驛橋村民眾喜愛民間藝術、傳統戲劇。他們曾組建了村劇團,購置了戲裝、道具,除自娛自演外,還在侯馬、聞喜裴柏村、趙村及陝西延安演出過。
驛橋村西,原有宋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所建傳教寺一座。明洪武初,昌福寺併入此寺院。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予以重修。寺內建有一寺塔。該寺院已不存在。
關於傳教寺塔,驛橋村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相傳,傳教寺在興盛時期,寺中和尚達到一百多人。這裡的和尚雖身入空門,並未潛身修行,超凡脫俗。這些和尚中有的人為非作歹,欺凌村人,強男霸女,村里人深以為恥。為解心頭之恨,於是就從南方請來高人,在寺院內建了這一鎮魔寶塔。說來也怪,不知寶塔哪裡來的廣大法力,自建塔後,這寺院的和尚逐年稀少,死的死,逃的逃,後來有的逃到了驛橋普濟洞內安身。驛橋村西的磚塔,現仍存在,塔身向西北傾斜。據傳說,是寺院裡和尚想刨毀此塔而形成。
驛橋村南、鬥龍溝村北有普濟洞,俗稱驛橋洞。現更名為普濟寺。此寺院建於明萬曆年間,清乾隆、道 光年間增修擴建。普濟洞地處古驛道旁,是來往行旅必經之地。當年,驛橋村人徐登雲行善積德,他為解除行人旅途勞頓, 這裡鑿洞、打井,提供休息場所。徐登雲歷經艱辛,與眾善主化緣斂資,在這裡修建成此寺院。據普濟洞 最後一代和尚成來(隘口人)回憶,普濟洞原有寺院三座,場院兩處、門72道、房舍100餘間,耕地達300餘畝。1997年秋,此寺予以重修,五台山高僧釋義海法師為主持。院內北有供佛窯洞三孔,窯洞前的古檜、柏樹、歷經滄桑、高大蒼勁、紫藤纏繞,蔚為壯觀。清光緒年間猗氏邑令陶自悅曾路過此地,稍事休息,詠詩《憩驛橋洞陰 然成詠》:行人樹根坐,清風樹邊多。輕雲樹稍過,好鳥樹閒歌。行人起還去,鳥歌空若何!

現階段發展情況

驛橋村黨支部、村委會,在黨的深入農村改革的各項方針、政策的指引下,積極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個體企業生產。近年來,驛橋村興建了鐵廠、磚廠、鍋爐廠、常青蘋果冷庫,引導村民發展大蔥、大蒜、花卉種植等。為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村里投資100餘萬元,發動民眾搞管灌工程,實施4000畝中低產田改造工程。黨支部和村委會一班人,正在構畫農村發展的新思路,向新的發展目標邁進。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87畝(其中:田260畝,地127畝),人均耕地0.53畝,主要種植糧食等作物;擁有林地15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3畝,主要種植板栗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20畝;草地60畝;荒山荒地400畝,其他面積585畝。有泥碳煤等資源。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8年底,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五通,有路燈。全村有404戶通自來水,無飲用井水戶,無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戶。有404戶通電,有395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2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98%和3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3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80戶(分別占總數的57%和45%)。
該村到鎮道路為水泥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為硬化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2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2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2輛,拖拉機10輛,機車40輛。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4戶;裝有太陽能農戶47戶;已完成“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100戶。耕地灌溉面積為791畝,有效灌溉面積率為1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791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47畝。
該村到2008年底,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5戶磚混結構住房戶;有65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0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6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094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45萬元,占總收入的13.25%;畜牧業收入266萬元,占總收入的24.31%(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030頭,肉牛312頭,);漁業收入12萬元,占總收入的1%;第二、三產業收入617萬元,占總收入的56.39%;工資性收入54.4萬元,占總收入的4.97%。農民人均純收入3990.1萬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運輸業等為主。其中,常年在外務工人數261人(占勞動力的28.9%),在省內務工240人,到省外務工21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本縣。2008年種植業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93.98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3.13%。該村擁有企業12個。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68戶,共有鄉村人口731人,其中男性360人,女性371人。其中農業人口714人,勞動力535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漢族721人,白族8人,布朗族2人。
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684人,參合率93.57%;享受低保35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2公里,距離鎮衛生院5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84戶,占農戶總數的50%。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蒜園國小完小,中學生就讀到蒜園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0.3公里,距離中學0.2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16人,其中小學生78人,中學生38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8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57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25.32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 。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7人,黨員中男黨員6 人,女黨員1人。團支部設在村委會,團員10人。

發展重點

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1、村莊道路不暢通,交通不便;2、飲水困難,水質較差;3、農田基礎設施薄弱,排灌困難,資金欠缺。請求上級政府給予解決。
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1、最佳化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發展;2、大力發展柿子、核桃等林果經濟,使經濟收入多元化;3、大力發展生豬養殖,努力建造生豬養殖示範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