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駝嶺組

駱駝嶺組,源於自1979年開展中國地層的編制,邢裕盛等1982認為無此“長龍山”地名,也不符合地層建組規範,故命名駱駝嶺組。底部以灰黃色含礫石粗粒石英砂岩與下伏下馬嶺組假整合接觸,上部以灰綠色頁岩或粉砂岩假整合接觸。

地層名稱:駱駝嶺組

地層名稱(英文): Luotuoling Fm

階代碼:Qb

地區代碼:11,12

命名:

1982年邢裕盛等命名,命名剖面位於天津薊縣城北駱駝嶺至老鴰頂青白口系剖面。

沿革:

本組原為高振西等(1934)所稱“景兒峪灰岩”下部的一套碎屑岩,1954年郝詒純稱之為龍山砂岩(命名地點在北京市昌平縣龍山),同年喬秀夫稱龍山組。1958年曹國權在太行山北段稱這套碎屑岩為豐泉組;1964年華北地研所和河北區測隊等單位又稱之為景兒峪組一段。1975年華北前寒武系座談會建議將景兒峪組下部砂岩及頁岩部分單獨建立“龍山組”。1976年發現“龍山組”一名與南方龍山系混淆,故改稱長龍山組。自1979年開展中國地層的編制,邢裕盛等1982認為無此“長龍山”地名,也不符合地層建組規範,故命名駱駝嶺組。以薊縣城北駱駝嶺至老鴰頂剖面為建組標準剖面。

特徵:

本組底部以灰黃色含礫石粗粒石英砂岩與下伏下馬嶺組假整合接觸,上部以灰綠色頁岩或粉砂岩假整合接觸。但在沿邊緣地帶的唐山、灤縣以及淶源一帶,則見超覆於較老地層之上。該組岩性主要由含礫長石砂岩、石英砂岩、海綠石砂岩及雜色頁岩組成。全組共分二段:一段,底部含礫砂岩和礫岩,礫石表面常有褐鐵礦薄膜。礫石分選差,鐵質和泥質膠結;該段為層序地層低水位體系域lst)的河流相沉積;二段,主要為雜色頁岩,顏色為綠、灰、紫紅等,具水平波狀層理,底部頁岩夾海綠石砂岩和長石砂岩透鏡體;該段為海侵體系域(TST)的沉積。在頁岩中含Chuaria,而在懷來龍鳳山一帶發現Vendotaenia, Chuaria circularis, Shouhsienia shouhsienensis, Longfengshania sp.等。本組含有微古植物:Orygmatosphaeridium sp.等。本組厚達118m。本組砂岩具大型雙向交錯層理、水平或波狀層理,自下而上由粗變細,韻律發育。具濱海沙灘相、濱海瀉湖相特徵。其海綠石K-Ar法年齡為855、870、890Ma。該組廣為分布於涿鹿、蔚縣、淶源及灤縣、易縣、興隆、薊縣和寬城等地。

備考:

編撰者:高林志

作者1:邢裕盛

年份1:1982

系名:新元古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