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紅峪組

大紅峪組是地質學術語,它是1934年高振西、熊永先、高平命名。命名剖面位於天津薊縣下營鄉大紅峪溝。1934年高振西等命名“大紅峪石英岩夾安山岩流”,1959年第一次全國地層會議決定改稱大紅峪組。它以發育碎屑岩為特色。主要由石英岩狀砂岩、長石石英砂岩和白雲岩組成,中部為富鉀粗面岩、火山碎屑岩。

地層名稱:大紅峪組

地層名稱(英文):Dahongyu Fm

階代碼:Ch

地區代碼1:14

命名:

1934年高振西、熊永先、高平命名。命名剖面位於天津薊縣下營鄉大紅峪溝。

沿革:

1934年高振西等命名“大紅峪石英岩夾安山岩流”,1959年第一次全國地層會議決定改稱大紅峪組。

特徵:

以發育碎屑岩為特色。主要由石英岩狀砂岩、長石石英砂岩和白雲岩組成,中部為富鉀粗面岩、火山碎屑岩。自下而上可分二段,一段為灰白色石英岩狀砂岩和長石石英砂岩,夾翠綠色富鉀頁岩,上部為富鉀粗面岩—粗玄岩的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二段為含燧石白雲岩。底部以紫紅色頁岩夾砂岩為標誌與下伏團山子組整合接觸;頂界則以遭受侵蝕的錐疊層石白雲岩頂面為界。石英岩狀砂岩具交錯層理和波痕,白雲岩含疊層石和燧石條帶。總408m。含疊層石Xiaohongyuella petalina,Kussiella f., Conophyton dahongyuense等;微古植物Trachysphaeridium cultum, Asperatopsophosphaera umishanensis 等。薊縣大紅峪組火山岩中鋯石U-Pb下交點年齡(1487+28-32)Ma;北京平谷該組下部富鉀粗面岩Rb-Sr全岩等時線年齡為(1495±41)Ma(陸松年等,1989)。其古地磁極性為負極性,古磁極位置-8.1 N,79 (張惠民等,1991)。該組區域分布僅局限於燕遼地區,其厚度和岩性均顯示多變的特點,與下伏團山子組呈整合接觸,局部可見假整合關係;在河北灤縣以東和遼西的錦西、興城、北鎮等地則直接超覆在常州溝組和太古界之上。燕山地區:平谷—興隆—平泉(349~220m)砂礫岩和燧石增多;薊縣—遵化—灤縣(408~232m)粗碎屑岩增多;八達嶺(81m)以碎屑岩和碳酸鹽岩互層為特徵,未見火山岩;在平谷火山岩則極為發育,厚達375m;涿鹿—宣化(113m)以石英砂岩、長石石英砂岩為主。遼西地區:大紅峪組亦顯示了厚度和岩性的多變,凌源厚達996m,而其北東方向的建平(516m)、朝陽(419m)、錦西(511m)、義縣(474m)、北鎮(300m)明顯減薄。該組上部的白雲岩夾層由西部的凌源(僅3~5m)向東部的錦西、興城、北鎮等地明顯增厚,甚至全部為白雲岩。錦西葫蘆島一帶又全部為碎屑岩。

備考:

編撰者:張鵬遠

作者1:高振西

年份1:1934

系名:中元古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