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馮道
亡國降臣固位難,痴頑老子幾朝官。
朝梁暮晉渾閒事,更舍殘骸與契丹。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馮道:字可道,五代時期景威人。歷仕五朝,唐末初仕為幽州,在後唐後晉官宰相,依附契丹,官太傅。在後漢以太師奉朝請。又事周,拜太師兼中書令,卒諡文懿。自號長樂老。死後追封瀛王。
2.固位:長久保持顯赫的官位。固,鞏固、保持。
3.痴頑老子:馮道在後晉滅亡,歸附契丹,回答耶律德光詰問時,自稱是“無德無才,痴頑老子(老東西)”。
4.朝梁暮晉:早上事梁、傍晚事晉。梁,即後梁,唐亡後朱溫建立的政權,前後存在七十年。晉,即後晉,石敬瑭建立的政權,前後存在不到十一年。渾閒事:不當一回事。
5.“更舍”句:意思是說,就連自己這把老骨頭也出賣給了異族。殘骸,屍骨。
白話譯文
亡國之臣屈身事人,想要長久保持顯赫的官位非常之難。可這自稱“痴頑老子”的馮道,偏能夠歷仕五朝,朝朝做重臣。
早上事梁、傍晚事晉,如此地變節事人都不當一回事,更連自己的屍骨也出賣給了契丹異族。
創作背景
馮道歷事四姓十君,中間還一度屈膝外族者,而五代時期之人對馮道並無微辭,反而不論賢愚都仰之為元老。馮道本人亦殊不自恥,反而自號“長樂老”,著《長樂老自敘》數百言,陳述自己歷朝所得的階勛官爵以為榮。直到宋代歐陽修著《新五代史》,方一反舊說,斥其無廉恥。此後,馮道遂成為毫無氣節者的代名詞,備遭唾罵。而此詩作者劉因則極負氣節,他生活在元宋易代之際,本是元朝子民,但因世為漢族,故頗不屑與蒙古統治者合作,而對南宋終生繫念不忘,此詩是有為而發,實際上也是借馮道以鞭撻那些賣身投靠元朝的南宋降臣。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為詠史諷諭之作。詩人借馮道“朝梁暮晉渾閒事”而事五朝的史實,嘲諷與鞭撻了那些固位自保而屈意迎奉的庸才們的厚顏無恥。
前兩句正面著筆,寫亡國降臣本來很難保持權位,然而對馮道來說,卻並不難。此處詩人用其自稱“痴頑老子”,深含譏刺,用筆如刀。以退為進,不指責馮道國亡而降,而指責他降事新朝後搖尾乞憐醜態百出的行徑,更深刻地揭示了他無恥之尤的本質。
後兩句是對前兩句作的解答。詩說馮道對換人主、易朝代根本不當回事,事後梁、投後晉年老了還將骸骨拋給契丹,譴責嘲諷之意自在言外。五代十國戰亂頻煩、社會動盪,一些朝臣朝事梁而降晉,自然受到後人的鄙棄。劉因在這裡對歷仕五朝的元老馮道進行無情的鞭撻,暗中自是影射依附元朝的降臣。
這首詩痛斥馮道歷事幾朝和把“殘骸”交給契丹,用十分辛辣的口吻嘲諷了馮道朝秦暮楚,首鼠兩端,喪失人格、喪失氣節的醜惡行徑。也從反面表達了詩人自己潔身自好,誓不與元朝統治者合作的立場。全詩短短四句二十八字,委婉曲折,言簡意賅,寓譏諷於言外。
名家點評
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兼職教授李夢生:劉因這首詩顯然是不恥馮道的為人的。全詩以精煉的筆墨概括了馮道的一生,猶如利劍,直誅降臣之心。劉因身處易代之際,這首詩雖是論馮道,但批判的鋒芒,無疑是直指當時降元的官員的。(《元明詩三百首注評》)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廖可斌:這是一首詠史詩。詠史詩要求作者在極其有限的篇幅內,用高度凝鍊而又生動形象的筆觸,於歷史上的重要事件和著名人物進行評述,深刻揭示其本質特徵。此詩達到了這種要求。它運用了詠史詩最常用的七絕體,沒有對馮道一生的穢史作平板的敘述,而是挑選其中最能體現其卑鄙無恥本質的兩件事加以描寫兩次讓步,實際上是層層進逼。所敘兩件事,同時又構成兩幅生動的諷刺畫馮道老而無恥,搖尾乞憐的景象,讀者不難想見。加上作者帶著鄙夷嘲弄口吻的畫外音,足以令馮道及千古以來無廉恥無氣節似馮道者無地自容。歷來泳馮道之事的詩作尚多,但都不如這一首簡煉有力。(《金元明清詩詞曲鑑賞辭典》)
作者簡介
劉因(1249一1293年),字夢吉,號靜修,叉號樵庵、雷溪真隱,保定容城(今河北容城)人。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征拜承德郎,右贊善大夫,以母疾辭歸。二十八年(1291年)再征為集賢學士,固辭不就。仁宗延佑中追贈翰林學十、容城郡公,諡文靖。工詩文,多反映元初遣民思想。有《靜修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