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曼翁

甘肅省慶陽市著名畫家

當代著名畫家,自幼學畫,他用手中的畫筆譜寫了當代美麗畫卷。

人物介紹

馮曼翁,原名馮華,一九五九年一月生於甘肅慶陽。甘肅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慶陽市畫院院聘畫家,市、縣兩級政協委員,慶城縣美協主席。早年曾在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學習深造,百餘幅作品被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人士收藏。

人物自序

余自幼與筆墨紙張結緣,早年習畫,先畫山石老松素描,後學染色皴擦,打的是傳統山水的底子,心摩手寫,臨池不輟,終不得法門,更遑論旨趣。上世界90年代,負笈京華,是從中央美院國畫系教授賈又福、姚有多、王文芳、黃潤華、韓國臻、田黎明等先生學畫。期間,曾餓著肚子跑遍半個京城,去皇家故宮看畫,頂著烈日跑上百里路到燕山深處寫生,頓時眼界大開、胸中豁然,畫境逐漸朗潤。幾十年來,余蟄居隴東,不張揚、不隨俗,痴於心、游於藝,常年行走隴東大地 ,博大厚重的高原厚土、豐富多彩的鄉風俚俗、崇文尚武的隴人品質,都滋養了我的心靈,濡潤了我的畫境,創作經歷了一個“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過程。

外界評價

讀 馮華先生的畫
劉 丹
地處大西北的隴東高原,橫亘著一片厚重雄渾的黃土地。生存在這塊土地上人們,落草時,一把綿綿黃土擦淨身上的血漬,開始了艱難的人世之旅。煩悶時,一碗渾濁的老黃酒以為消解;快樂時,一曲火辣的小道情足可抒發;生息繁衍中,一孔幽幽的土窯洞,承載了俗世的全部悲喜和苦樂。一直到壽終正寢,還是要把那一副肉身子託付給蒼茫大地。
畫家馮華先生就生與斯、長於斯。自幼立志用一管畫筆,為蒼涼岑寂的黃土地添彩增色,為生死棲息的家園樹碑立傳。王昌齡說:“欲為山水詩則張泉石雲峰之境極麗絕秀者,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瞭然境象,故得形似。”馮華早期的畫境,映襯著他心眼中的物境:莽蒼蒼山樑上斑駁的烽燧,傾訴著經世的滄桑;黃土褶皺間的莊戶人家,演繹著眼下的生存;窯洞外艷麗如火的辣椒,平添了生活的滋味;院子裡沉默蹲踞的青石磨,磨圓了祖祖輩輩的歲月……你可以把這種物境看成是“聖人布道此處偏遺漏”的化外之地,也可以把這意象理解成是畫家心中浪漫的田園牧歌。
上世紀90年代初,馮華走出他的黃土高原,遊學京華,師從靳尚誼、張仃、賈又福、黃潤華、姚有多、郭怡琮諸大家學畫,打下傳統山水畫的堅實底子。數十年來,馮華靜靜地蟄伏於隴東高原,用破一生心,心摹手寫,皴擦點染,筆下的家國山水越發枯瘦荒寒:山似刀削,崢嶸壘壘而有骨,水如冰凝,泉石泠泠而多情;空谷縹緲,煙雲出岫;古木森然,蒼苔秀潤,焦點透視的寫實之中,融合了散點透視的寫意,畫境逐漸宏闊,意境直指人心,形成了他元神淋漓、大氣滂沛、別具一格的畫風。
所謂作家遣詞表意,畫家染色傳情 。一個畫家的性格,永遠撕扯不斷他與生俱來的血脈所系;一個畫家的畫筆,永遠飽蘸的是他靈魂深處的情感之泉。馮華先生用手中的畫筆,忠實地描摹著眼中的山水物象,也迫切地述說著心中的文化感悟,從其畫作中我們依稀可以讀出一個有良知的畫家心靈深處的大愛、大情和大悲憫,體悟到一種俗世的無奈和終極的關懷。或許由於過於封閉,與外界的交流切磋少的緣故,馮華先生心中的這種思想體認和文化良知還沒有更高層次、更加準確地表達出來,但無疑是有實力和潛力的,我們有理由期待他的不斷提高和升華。
謹為序。
2010年10月於西安美術學院

藝術作品

馮華,馮曼翁山水畫。

藝術成就

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委員會命名:馮華為中國民間刺繡設計藝術大師。
1.榮獲一九八八年全國農民書畫大賽繪畫入選獎。(主辦: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書法家協會文化部、農業部、中國農村經營報社。),
2.在全國首屆“豐收杯”中國畫大獎賽中您的作品《隴上秋意》榮獲佳作獎。
3.與張改琴合作作品《歲月遐思》入選“甘肅省慶祝建國50周年美術書法攝影展覽”。
4.國畫作品榮獲1998――1999年全區文學藝術成果二等獎。
5.2007年被慶陽市畫院聘任為一級畫師。(慶陽市畫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