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內容包括:馬鈴薯的特徵和特性、對生長條件的要求、馬鈴薯優良品種的選用、莖尖脫毒種薯的套用、配方施肥技術的使用,馬鈴薯的豐產種植技術、機械化種植技術、特殊種植技術、脫毒循環切芽快繁技術,馬鈴薯病蟲害防治,馬鈴薯的科學貯藏等。全書內容豐富,技術先進,方法實用,適於廣大農民和農業技術幹部閱讀。
部分章節
一、馬鈴薯是人們極喜愛的農作物
馬鈴薯在我國的不同地方,人們對它有不同的叫法。它的俗名有土豆、地豆、山藥、洋山藥、山藥蛋、地蛋、土卵、洋芋、洋山芋、土芋、番芋、番人芋、香芋、洋番薯、荷蘭薯、爪哇薯和番仔薯等,還有叫它鬼慈姑或番鬼慈姑的。但是,稱它土豆、洋芋和山藥蛋的最普遍。從它的不同地方名字就可以看出,它在我國的種植,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到處都有。
馬鈴薯在植物分類中為茄科茄屬,是一種一年生草本塊莖植物。因為生產上用它的塊莖(通常稱薯塊)進行無性繁殖,因此又可視為多年生植物。馬鈴薯的老家,在南美洲安第斯山山區。它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可以說是原產地的一種古老的農作物。據資料介紹,早在新石器時期,在安第斯山山區居住的印第安人,為了生存的需要,在野生植物中尋找可以充飢的東西時,便發現了馬鈴薯的薯塊可以吃,並用木棒、石器掘鬆土地,栽種馬鈴薯,獲得了下一代馬鈴薯薯塊,這就形成了馬鈴薯的原始栽培。在古代的印第安人中,馬鈴薯是生活中的主食,人們的生死存亡與馬鈴薯收成的豐歉關係密切,所以他們把馬鈴薯奉為“豐收之神”,經常祭祀祈求。到16世紀中期,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西班牙人和英國人分別把馬鈴薯帶回歐洲種植,並很快得以發展,成為北歐人們的主要食品之一。馬鈴薯傳入我國的時間,據資料介紹是在明朝萬曆年間(1573~1619年)。距今雖然僅有400餘年,但由於馬鈴薯適應性強,喜冷涼的氣候條件,抗災,早熟,高產,易於種植,更重要的是它既能做糧又能做菜,營養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