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蹄橋

馬蹄橋,亦名暖泉橋,坐落於今長凝鎮東暖泉村東100米處。該橋為青河支流上鄉間石板橋,無宏大規模,無精湛之雕飾,但其古樸的荊榛之氣和獨特的自然景觀,尤其是非同尋常的傳說使其身價百倍,名揚古今。

基本信息

史料記載

《灤南縣文化志》載:“相傳,唐王李世民東征高麗時,曾騎馬路過此地,橋面留有馬蹄痕跡,故名馬蹄橋。”李世民親征高麗確有其事。唐初,朝鮮半島高麗、百濟、新羅三足鼎立。貞觀十六年(642年),高麗泉蓋蘇文殺王高建成,自立為莫離支,並與百濟王義慈連兵攻新羅,新羅求助於唐。

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以高麗不聽“勿攻新羅”的諭告為藉口,於春二月親統大軍10萬自洛陽出發東征高麗。拔蓋牟城,置其地為蓋州,渡遼水,克遼東城。嗣後,久攻安市不下,九月班師。從洛陽陸路至高麗必經灤州地,此傳說符合其時背景。清光緒年間在橋頭曾立碑(1.5米×0.6米)。碑載:相傳唐王征東路過此地,大將尉遲敬德馬失前蹄,鐵蹄陷入石內,血染沙石,立碑為證。

另一說法是薛禮征東路過此地,馬渴難耐,離道只奔橋西南不遠一水井。馬至井台,人馬險落井內,薛禮忙收韁勒馬。馬力蹬井台艱難收步。由於馬駐足用力過猛,井台青石板上留下深深的馬蹄印,且挫蹄滴血滲入石板,斑斑血跡清晰可見。此後稱井為馬蹄井,近井石橋為馬蹄橋。

20世紀90年代水井尚在,井台石板上紅色蹄形凹坑仍清晰可辨。今井已廢,石板不知去向。是民間傳史,還是穿鑿附會,不得而知。但薛禮史有其人,東征亦確有其事。

薛禮(614~683年),字仁貴,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擅騎射。太宗時,應募從軍,隨征高麗,因戰功顯赫晉右領軍中郎將。曾率兵戰勝九姓突厥於天山,軍中傳“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之頌。乾封(666年)初,又參與東征高麗,破南蘇、木底、蒼岩三城,繼而拔扶餘,會師平壤。高麗降,薛留守平壤,授右威衛大將軍兼安東都護,封平陽郡公。關於薛禮征東之民間傳說不僅止此。樂營村曾有幾眼水井排成“一”字(顯然非民眾飲水井),水清見底,水位不升不降。據傳為薛禮征東時之飲馬井。諸水井1976年地震遭破壞,遂掩埋。

馬蹄橋名源於大唐征高麗的傳說,無論有無史實,無論騎馬者是唐王或尉遲敬德還是薛禮,可以說明一點,即石橋古矣。石橋不在,水井早廢,留下的只是美好的回憶和美麗的傳說。暖泉壅塞多年後,1976年地震又重新湧出泉流,突冒不止。此時,河道亦遭震損,淤塞不暢,餘悸未消的村民恐泉流不止、泄洪不暢而殃及民眾,遂堵塞泉眼,使其重沉睡於地下。

暖泉所在坑塘舊址,今仍舊貌可辨,低於地面五六尺的塘中滴水不見,舉目間,唯見稻菽蔥翠茂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