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經歷
1909年1月24日生於貧苦農家。
1925年參加學生愛國運動。
1926~1927
民國15至16年(1926~1927),大革命浪潮席捲全國,他同福安一批回鄉進步青年接觸,閱讀了《新青年》等革命書刊,參加反帝反封建的各種集會。
大革命失敗後,他避居福州,17年春,加入革命互濟會和反帝大同盟,8月,考進福州理工學校公路專修班。
在互濟會的共產黨員影響下,他積極參加革命活動,18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4月,與陳鐵民等四人在福州成立福安黨小組,暑假期間,回福安宣傳革命,開展工作。同年秋,馬立峰畢業,留校工作,擔任學校黨支部書記。19年1月,因革命傳單和刊物被發現而被校方解僱,回到福安。同年秋,中共福安縣委成立,陳鐵民任書記,馬立峰任委員兼南區區委書記,積極領導農民開展抗租,抗捐,抗債鬥爭,並建立貧農團組織。
從1919年2月至1920年9月,縣委領導貧農團先後三次舉行暴動,向反動民團和警察隊發起進攻,但均因缺乏鬥爭經驗,組織不嚴密而失敗。
1931
民國20年(1931)2月,福安縣委改組,馬立峰任書記。
4月,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派鄧子恢到福安巡視指導工作,在鄧子恢指導下,他在家鄉馬厝發動農民,組織秘密農會,開展減租抗債鬥爭,取得了勝利。隨即成立村黨支部,把秘密農會發展到附近的鄉村,還著手建立秘密的武裝組織。
6月間,青黃不接,他們發動柄溪民眾向地主、糧商開展聲勢浩大的“平糶”,“賒借”鬥爭,又獲全勝,民眾情緒異常高漲。在這次鬥爭中,成立了中共柄溪區委會,附近鄉村的農會、貧農團進一步發展壯大起來。
8月,中共福安中心縣委成立,馬立峰任書記。是年秋,他親赴福安西區,同穆陽黨支部一起,領導民眾開展抗捐抗稅鬥爭,把在這個地區橫徵暴斂的王惠齋、謝培軒兩個捐蠹抓起來,責令他們把颳走的稅金還給農民。西區的農民運動也迅速蓬勃發展, 農民革命的浪潮,震驚了反動派,他們四處張貼布告,緝拿馬立峰等人。
1932
21年(1932)初,馬立峰被迫避居福州。
4月,陪同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書記陶鑄又回到福安,並在陶鑄領導下,整頓游擊隊,進一步發展工農武裝。
9月14日,他和詹如柏率領游擊隊奇襲藍田村的反動民團,繳獲長短槍18支,第二天,“閩東工農游擊第一支隊正式成立,詹如柏任隊長,馬立峰任政委。接著,游擊隊又消滅了溪尾民團,襲擊棠溪的民團,收繳了敵人的武器,打開了豪紳的糧倉,把糧食,食鹽分發給農民。
是年冬,國民黨調集海軍陸戰隊,配合當地反動軍政頭目,聯合成立“清鄉委員會”,對閩東革命力量進行反革命“圍剿”。
1933
1933年初,馬立峰在赴會途中在棠溪被捕。福安縣民團團長陳王基對他施以酷刑,後又彈淚相勸,企圖誘降,馬立峰均以輕蔑一笑置之。
後來,他被提到省高等法院看守所關押,敵人又對他進行了32次刑訊,仍一無所獲。
11月,“福建事變”發生,經中共福州市委營救,馬立峰於“12月7日獲釋。一出獄,他立即趕回福安,貫徹市委指示:乘“福建事變”,閩東敵人力量空虛的有利時機,領導全區農民舉行武裝暴動,建立蘇維埃政權。
1934
23年(1934)1月7日他和詹如柏、葉飛、曾志等率領游擊隊一舉攻占閩東重鎮賽岐,旋即成立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團。並在安德、福霞、霞鼎、安福、福壽等五個邊縣的蘇維埃政府相繼成立後,成立了閩東蘇維埃政府籌備處,馬立峰當選為籌備處主任。他在柏柱洋進行分田試點,並對分田政策作了具體說明。
2月23日,他率部隊和平解放柘榮城,成立下城區蘇維埃政府。
3月,他同賴金彪、範式人率領紅十六連轉戰福安、寧德、霞浦等地,打擊反動地主武裝。
4月底,閩東黨政軍領導人和各地代表、民眾三千多人在柏柱洋慶祝分田勝利。隨後,馬立峰抽調一批骨幹前往各地推廣柏柱洋分田經驗,掀起閩東土地革命高潮。
數月後,閩東10個縣,有1400多個村莊的60萬人口(約占總人口數三分之二)分得土地,農民為保衛勝利果實,踴躍參加紅軍。
5月底,中共閩東特委成立,蘇傑任書記,馬立峰為委員。接著,在閩東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上,他又當選為閩東蘇維埃政府主席,致力於蘇區的政權建設、經濟建設和改革社會習俗等工作。
民國23年(1934)10月,敵人調集三萬多正規軍,配合福建、浙江兩省地方反動武裝,分兵三路向閩東蘇區進行大規模清剿,馬立峰等人領導蘇區軍民進行反圍剿鬥爭。但由於敵我力量懸殊,紅軍作戰失利。馬立峰等人率閩東黨政機關從柏柱洋撤往官洋村,後又轉移到深山雷柏洋。
1935
24年(1935)1月,形勢更加惡化,閩東黨政軍負責人決定由葉飛和賴金彪率領獨立師主力迅速撤出蘇區打游擊,由馬立峰帶領紅三團堅持蘇區鬥爭,牽制敵人,掩護突圍。
紅軍主力突圍後,閩東蘇區大部分被敵占領。馬立峰率領紅三團轉戰在福安東區崇山峻岭之間。
根據形勢,他將部隊化整為零,分散游擊。他告誡指戰員們說:“逃跑就是投降,今日蘇區是處在黑夜與黎明交替的一瞬,誰不堅定,誰就是革命的逃兵,革命的罪人!”然而在此險惡的關頭,2月3日,紅三團代理團長游聚康叛變投敵,2月8日,游聚康指使叛徒陳奕弟、游阿樂帶人包圍了馬立峰在柘榮縣下坪村鳳落洋的住處 ,以匯報工作為名,進行突然襲擊,馬立峰中彈壯烈犧牲,年僅26歲。
之後,在馬立峰所在的村為了紀念馬立峰,改名為立峰村。
人物紀念
在閩東革命的首府柏柱洋的入口處,有一個小村落,村口聳立著一塊青石紀念碑,上面鐫刻著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葉飛的題詞———“馬立峰烈士紀念碑”八個大字,青石碑後側有一方碧波蕩漾的清水池,池中央建有一座古色古香的亭閣,上面題著原中顧委委員、中組部副部長曾志的題詞———“馬立峰紀念亭”。這個小村落就是閩東革命先驅、閩東黨組織和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者之一的馬立峰的家鄉———馬厝,為了紀念這位閩東人民的驕子,當地人民和政府把馬厝改名為立峰村。
年僅26歲的馬立峰就這樣為革命獻出了年輕的生命,以全國500名著名烈士之一的英名彪炳史冊,他的革命歷程是閩東革命鬥爭的縮影和寫照。1984年,國家為紀念馬立峰烈士,在馬厝月半池畔豎立了馬立峰烈士紀念碑,由馬立峰烈士生前的親密戰友葉飛題詞。紀念碑的後方還修建了馬立峰烈士紀念亭,曾志為紀念亭題匾名
電視作品
2005年上海電影製片廠以詹如柏和馬立峰為原型拍攝了反映閩東蘇區革命爭史為題材的20集電視劇《生死相隨》。反映那段波瀾壯闊、可歌可泣的閩革命鬥爭的歷史片段。在福安、霞浦、福鼎、福州等地進行拍攝。
導演:謝家良
主演:牛青峰/徐洪浩/侯長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