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橋鄉
地理位置
馬橋鄉位於上海縣西南部,緊靠閔行經濟技術開發區,西與松江縣接壤。東西最寬6.5公里,南北最長9.3公里,面積41平方公里,耕地39895畝。系棉糧生產區,是全縣最主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轄20個行政村、196個村民小組,l個居民委員會。1984年有居民7527戶、27719人,農村勞力20618人(含戶口劃入閔行區而仍由鄉管理的人員),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占45.9%、40.9%和13.2%。地處岡身地帶內側,為馬橋文化發祥地,4500多年前已有人類活動。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曾兩次蒞臨視察參觀,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宋慶齡也到鄉蒞臨視察。
經濟概況
集鎮有馬橋、紫藤、吳會、荷巷橋、沙脊5處,鄉政府所在地馬橋鎮。向屬上海縣。1948年6月設馬橋、西賢兩鄉。1949年5月14日解放。1958年9月編為群力人民公社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大隊。1959年8月成立馬橋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為馬橋鄉。1978年農、副、工業總產值2747.5萬元,其中農業1033.3萬元、副業572.5萬元、工業1141.7萬元。1984年8553.9萬元,農業1259萬元,副業1268.3萬元,工業6026.6萬元,占總產值70.45%,利潤969.6萬元。有農業機械2730台,18871馬力,其中拖拉機297台;灌溉機口43座,裝機容量923千瓦,純排澇站11座,裝機容量1100千瓦。糧食總產量20850噸、皮棉884.5噸、油菜籽1182.5噸。副業以養豬為主,禽、蛋、蘑菇生產次之,上市生豬2.7萬頭、禽18萬羽、西甜瓜901噸。1958年始有社辦企業,1984年有腸衣、塑膠、磚瓦、五金、服裝、電子、冰櫃、食品、機械等鄉辦廠20家(含聯營廠2家),職工9055人。主要產品腸衣,年產45噸,創外匯100萬元。變壓器、廚房冰櫃、玻璃鋼冷庫、絲綢服裝,銷往歐美各國;馬橋襯衫廠為美國生產ARROW牌襯衫30多萬件。商業網點226個,從業人員689人,其中有供銷合作社商店37家、職工304人,合作商店21家、職工131人,代購代銷店17家、從業人員78人,個體商戶151家、從業人員176人。商品零售額1973萬元。黃浦江、女兒涇、俞塘河、六磊塘、沙港、竹港、工農運河、鐵路河、沙溪河、宋長浜、蘇家港、西河涇、金彭河等流經鄉境,設有黃浦江彭家渡渡口。有北松、江川、劍川、華銀、臨滄、昆陽等公路,境內總長20.1公里。公交客運閔馬、閔東、閔松等線設站。全鄉有汽車38輛、2533馬力,機動船40條、505噸位、1106馬力。馬橋郵電支局裝有200門電話總機,分機141架。鄉、村、隊三級人均分配623元,為1978年的3.88倍,比1983年增長49%,居民儲蓄530萬元。有電視機1322台(其中彩色電視機27台),電扇、吊扇3118台,腳踏車11525輛,縫紉機5117架,手錶15138塊。1979年起實行社員養老金制,1984年發放養老金43.17萬元,人均160元。吳會書院創辦於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改為強恕學堂(今馬橋中心國小),是縣內最早建立的學校。1930年(民國19年)創辦俞塘民眾教育館,在江蘇省頗有影響。1949年有15所國小、1所中學,1984年幼稚園、國小各23所,中學3所、職工業餘中學1所。鄉衛生院有醫務人員56人、病床58張,下轄2個衛生所;有13個工廠醫務室和20個村衛生室,醫務人員142人。鄉文化中心站設圖書館、閱覽室等活動室,藏書7600餘冊,訂有85種雜誌和10種報紙。馬橋影劇院1233席座位,規模在上海市郊首屈一指。傳統文娛節目舞龍燈、手獅舞、蚌殼燈、搖盪湖船等,經常參加市、縣活動,頗受好評。俞塘村有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紫藤村有明詩人董宜陽手植紫藤,董家老宅董其昌故里也在鄉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