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曜

馬曜

男,1911年(辛亥年)10月11日生,雲南洱源縣人,白族,雲南民族學院原院長、名譽院長、教授。1940年西南聯合大學中學教師晉修班畢業,從事教育、民族工作和學術研究60年,是中國現代教育家、歷史學家、民族學家和詩人。1931年在上海加人中國共產黨。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姓名:馬曜

馬曜 馬曜

民族:白族職業:教授

籍貫:雲南浪穹(今洱源)人

簡歷

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西南聯合大學肄業。曾任雲南大學副教授,中共雲南省委邊疆民族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邊疆處處長。建國後,歷任雲南大學教授,《思想戰線》總編,雲南民族學院教授、院長、名譽院長,西南民族研究學會第一屆會長。專於民族史和民族學,對雲南民族史尤有研究。主編《雲南各族古代史略》;《雲南白族史》等。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民族學家。

貢獻

馬曜先生,白族,1911年10月出生於雲南洱源縣大果村。1931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2年到湖北襄陽國民黨滇軍范石生部隊從事秘密策反工作,1937年鼓勵、資助羅豐、唐維恭和柯賢廷等三人去延安參加革命。1945年競選國民黨參議員,1946年參加中國民主同盟,他利用國民黨參議會積極開展反對內戰、反對徵兵、反對征糧、反對徵稅的鬥爭,抗議國民黨血腥鎮壓昆明一二·一學生愛國運動和殺害李公朴、聞一多。

1949年,馬曜是地下黨雲南省工委直接領導下的三人統戰工作小組成員,他多次奉命與國民黨省主席盧漢談判,敦促盧漢起義。

新中國成立後,馬曜在民族戰線上工作,是中共雲南省委民族工作五人小組成員,是省民族委員會副秘書長,民族學院院長。1953年,馬曜到雲南潞西遮放剖析了41個村寨情況,他認為雲南民族地區的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決不能照搬漢族地區做法,必須從實際出發。馬曜認為,應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雲南邊疆的實際相結合,採取特殊的政策和措施。馬曜意識到雲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主要矛盾不是階級和階級鬥爭問題,而是民族的貧困落後問題。

他首先採取了通過民族上層人士聯繫民眾,逐步達到依靠民眾推動上層進步的工作方法,大力開展“做好事”、“交朋友”的活動。在山官、頭人和廣大民眾中大力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開展上層統戰工作和艱苦細緻的民眾工作,幫助民眾切實解決民眾生產和生活上的困難及迫切要求。

由於工作做得及時,廣泛深入細緻,在黨的民族政策感召下,外逃的土司(如司拉山)山官、頭人終於回來了,從而穩定了大批民族上層人士,避免了工作中的挫折。

馬曜先生意識到雲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由於土地占有不集中,階級分化不明顯,他首先提出可不必劃分階級和重分土地,通過“和平共處”,“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必須大力發展經濟和文化,通過互助合作,消滅邊疆民族的落後和貧困。

馬曜先生的意見為中共雲南省委所採納,1954年上半年王連芳同志受省委指派向中央匯報了“和平協商土地改革的方案”和“直接過渡”的意見,當時中央劉少奇和鄧小平同意雲南省委意見,並責成雲南省政府實施。

馬曜先生的進步思想和民族政策,從理論上和實踐上很有創新意識,對雲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作出了重大貢獻。實踐證明,在民族地區不劃分階級和重分土地“直接過渡”的方針政策是正確的,是雲南邊疆民族工作一項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創舉,是正確處理共同性和特殊性的成功範例。否則在雲南邊疆25個少數民族地區實行你死我活的階級鬥爭,那雲南邊疆25個少數民族地區的後果就不堪構想。

文革中,馬曜先生受迫害5年,到彌勒五七幹校勞動和到潞西農村插隊落戶,但他從不計較個人的恩怨得失,風雨過後,終見彩虹。

著作

馬曜先生是著名歷史學家和民族學家、教育家和詩人,一生著作頗豐,主要有《雲南古代史》、《白族簡史》、《白族異源同流說》,《莊蹻起義與開滇的歷史功績》、《雲南簡史》和《孔子評論》,《馬曜學術論著自選輯》等203篇。馬曜先生2006年2月6日逝世,享年96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