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崟

馬崟(yín),白族,雲南省洱源縣人。國民黨陸軍少將。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年少不羈,不喜經書,好閱時報,善談兵,膽識超群,少年時期即萌發圖強興國的思想。辛亥革命後,馬崟隨其父馬金墀返回家鄉,翌年隨兄馬鉁考入雲南省立第二師範。

主要經歷

1914年,馬崟中學未畢業,即負笈昆明,考入陸軍講武堂第十期。1915年,護國軍興,急需下級軍官,唐繼堯下令講武堂學生提前畢業分發。馬崟因成績優異,分配至第三軍警衛隊任排長,留守昆明,兩年後晉升為連長。1917年,唐繼堯組織靖國滇軍出川,馬崟調任靖國滇軍第二軍趙又新部第十五團上尉連長,隨部轉戰敘府、自流井、瀘州等地,他以果敢善戰及顯著的軍功升為營長。後來靖國軍分化改組,馬崟部加入原護國第二軍李烈鈞部駐粵滇軍,擁護孫中山繼續北伐。馬崟受任為軍部警衛營中校營長。不久,李烈鈞出任軍政府大本營總參謀長,馬崟部改為大本營警衛營,直接護衛孫中山。馬崟遂常得孫中山教誨,對救國救民之道,立身處世之理,受益良多。孫中山北上後,馬崟調入駐桂滇軍胡若愚部。1922年,唐繼堯重新掌握雲南政權,擴充所部為10個軍,張汝驥晉升為第十軍長,馬崟調任該軍第十六團上校團長。

1923年,唐繼堯組織建國軍,準備北伐。以黔前督劉顯世為建國聯軍副總司令,委其堂弟唐繼虞為滇東南巡宣使兼建國聯軍前敵總指揮,率張汝驥等部,大舉攻黔,控制貴州。馬崟自隸屬張部後,因經濟公開,愛兵如子,戰時能親臨第一線,戰績顯著,受任為黔北鎮安衛戍區少將司令職務。馬崟部駐防遵義一帶,整肅軍紀,清剿土匪,保境安民,頗有成績,深受當地人民擁護。

1927年,四鎮守使發動“二·六”政變反對唐繼堯,廢省長設省務會議,推唐繼堯為總裁,胡若愚、龍雲輪任主席。當時馬崟已被解除軍職,胡若愚委任馬崟為雲南製革廠廠長,不久,他賦閒於昆明,時常以詩酒自娛。同年6月,四鎮守使爭權,發生“六·一四”政變,龍雲被胡若愚、張汝驥所囚。7月,胡瑛率第三十八軍擊潰胡若愚、張汝驥,重扶龍雲執政。龍雲因胡若愚、張汝驥得勢時,馬崟未附勢求官,心跡皓然,遂任馬崟為雲南省政府參軍處少將參軍。1935年,馬崟為進一步研習新軍事學,考入南京陸軍大學特別班深造,2年後畢業,他在現代軍事學方面頗有造詣。

1937年,抗戰爆發,馬崟陸軍大學畢業後,上書國府軍事委員會及滇省主席龍雲,請纓殺敵。時滇組五十八軍,以孫渡為軍長,馬崟被委任為該軍新十一師魯道源部副師長。當時魯道源染疾,遂以馬崟為代師長率部入鄂,參加抗戰。翌年,參加大沙坪會戰。由於上級指揮系統重疊,號令不一,友軍配合失誤,側翼友軍不告而撤,被數倍之敵圍於崇陽。馬崟孤軍奮戰,奉命棄守,苦戰突圍,損失慘重。蔣介石為削弱地方雜牌部隊,不將戰役失利之責歸咎於決策者,反下令將馬崟撤職查辦,並擬撤該師番號。後經各方力爭,新十一師建制方得以保留。馬崟的代師長職被撤後,改任第五十八軍新兵處處長。

馬崟半生戎馬,今幸有殺敵報國之機,代人受過雖不足計,但馳騁沙場之機已失,悲憤不已,累上書請“戴罪立功”,均遭蔣拒絕,鬱郁不得志,遂告假返滇。馬崟回到昆明後,以經營手工業為生,當時其兄馬鉁、馬鍈均躋身軍界要職,袍澤故舊居要職者亦大有人在。但馬崟平生自負,恥以親朋為階,再握軍柄。惟安居昆明,淡泊明志,勉後輩努力向學,期望能繼承他報國的志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