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岳思

馬岳思

馬岳思,出生於1962年,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崇賢鎮鴨蘭村村民。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馬岳思,1962年出生,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崇賢鎮鴨蘭村村民。木匠,斫琴大師。浙派古琴傳人徐匡華的弟子。

人物經歷

做木匠當地小有名氣

今年48歲的馬岳思,15歲國中畢業後,就拜自己村莊裡一位老木匠為師,開始學習木匠,從事小木手藝。心靈手巧的他,跟著師傅逐漸掌握了鋸木、刨板、鑿孔等基本功。學了3個多月,算起來正好是108天,他就開始獨立做家具了。
頭一次獨立做家具,客戶是自己的一家親戚。結果,做好了八仙桌、長條凳、大衣櫥、五屜桌等一整套新婚家具,還有非常考究的畫牌樓床,床腳馬蹄腳,床靠板雕花,斗角十分精密,外形美觀大方,博得了親友們一片讚賞。
從此,他開始大膽實踐、仔細觀察、精益求精,經常乘船到杭州學習,吸收城市家具的美觀性、藝術性,緊跟流行趨勢,許多東家紛紛邀請他去做家具,所以馬師傅在當地小有名氣。

斫仿古琴博得行家賞識

18年前,馬岳思的妻子因病去杭州一家醫院住院治療,認識了一位姓周的病友,是一位老師。周老師家需要做家具,於是也請馬岳思去做,期間又認識了周老師的朋友李老師。
有一次,馬岳思與周老師一起去拜訪李老師,看到李老師家掛著一張琴。馬岳思非常好奇,把琴捧在手裡,翻來覆去地看,也不知是什麼?
於是,李老師就開始向馬岳思介紹起來:這張琴名為“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弦琴,為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琴、棋、書、畫”歷來被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必由之徑。而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風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所以居音樂、棋術、書法、繪畫之首。
古琴一般長約三尺六寸五(約120—125厘米),象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說像周天365度),寬約六寸,厚約二寸。琴體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別象徵天地。整體形狀仿照鳳凰身形而製成,其全身與鳳身相應,也可說與人身相應,分頭、頸、肩、腰、尾、足等部位。
馬岳思覺得古琴非常奇妙,並對它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他憑自己對古琴的觀察記憶,回家後仿製了一張琴,規格適當,形象逼真。馬岳思背著這張琴拿去給李老師看,李老師一看,覺得馬岳思很有靈氣,於是又正式把他介紹給古琴家徐匡華認識。徐老師看了這張仿製琴,也非常賞識馬岳思的手藝。

浙派名家指點著迷斫琴

徐匡華子承父業,從事古琴藝術普及,從演奏古琴到斫造都十分精通。而其父親徐元白浙派古琴名家,在琴學研究、古琴演奏、授徒教學、創編琴曲等方面成就顯著,對斫造古琴也非常在行。
馬岳思能成為徐門弟子,備感榮幸。因此,馬岳思著迷於古琴斫造,孜孜追求斫琴技藝,學習古琴知識,分析古琴結構,摸索斫造工藝,從選料、裁鋸、刨制、挖槽、粘合、推灰、打磨、徽位等每一首工序,都一絲不苟,決不掉以輕心,而且旁及漆面、上弦、調音等工藝,成功斫造了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張琴,形神兼具,音質古樸,音色清純。徐老師上門指點,欣喜地說:“真沒想到你第一次做就能成功。”馬岳思的聰明才智和鑽研精神感動著老師。
從此以後,徐老師教學普及所需的古琴,全部都由馬岳思斫造,例如電影《英雄》中,徐匡華扮演的盲琴師所彈奏的古琴。而馬岳思也一門心思撲在古琴斫造上,越斫越精緻,每年斫造古琴的數量,從幾張到幾十張,成為新一代斫琴大師。

讓古琴文化世世代代傳下去

馬岳思不僅斫琴,還練奏古琴,《良宵引》《滿江紅》等名曲,時常從這座普通的農家裊裊傳出。
去年5月,一位美國客人專程到馬岳思家參觀斫琴技藝。這次國際交流,讓馬岳思開闊了視野,看到古琴的美好前景。因此,他對斫造古琴充滿信心,力爭朝著產業化方向發展。並希望有志者傳承斫琴技藝,讓古琴文化世世代代傳下去。
古琴藝術是一門高雅藝術,有著數千年的歷史,是我國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瑰寶。200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2006年,列入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劃分在“民間音樂”類。

“後繼無人”斫琴大師很困惑

古琴斫造並不簡單。首先是原料,木材需要的是舊木材,通常都是去舊木材市場淘來的;然後是油漆,它也不是普通的油漆,是樹脂漆,浙江還買不到需要從四川買來,再自己調配;古琴成型之後,要放在外面經曆日曬雨淋,幾個月後才能再進行下道工序,牆邊那排半成品已經放了兩個來月了……
總之,一把古琴斫造最少需要七八個月的時間。
古琴斫造,型不難,很多木匠都會,難的是調音,而這一絕活只有馬岳思等會了,整個浙江都鮮有繼承者,而全套工藝都精通的,更是寥寥無幾。所以,如今的馬岳思依舊還是孑然一身,孤獨地斫造古琴,沒有徒弟也找不到徒弟,興許這就叫做機緣未到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