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徐匡華,1917年出生於浙江台州海門(今台州椒江市)。2007年2月13日凌晨,因肺部感染並發噎食,在杭州市第四醫院去世,享年九十歲。徐匡華退休前,為杭州四中地理老師。生前,為古琴演奏家,中國管弦樂學會古琴專業委員會的常務理事。曾經擔任浙江省音樂家協會西湖琴社社長。
海門徐家為音樂世家,祖父徐月秋是台州著名民間音樂家,精通東海漁歌樂曲,擅奏琵琶、三弦等樂器。父親徐元白是蜚聲海內外的古琴大師,新浙派古琴的開創者,在古琴演奏、創作、傳授和斫琴方面均有高深的造詣。母親黃雪輝。
人物生平
1937年,高中二年級,七·七事變爆發。搬家逃難到武漢,又到南昌去讀高中三年級。後來又繼續逃難到重慶,並考入四川大學。由於兵荒馬亂,在古琴方面的練習較少,影響了藝術水平的提高,最終影響了徐匡華的古琴事業。
大學第一學年在成都度過,後來由於日本飛機的轟炸,學校搬到了峨眉山。當時徐匡華並不知道,一段美好的婚姻正等待著他。徐匡華的妻子秦文淑是四川人,在峨眉山經同學介紹認識。1944年4月1日結婚。
大學畢業的徐匡華,已經開始在中學裡教書。新中國成立前,徐匡華曾在重慶、上海兩地教書。1952年,徐匡華回到浙江,在杭州四中擔任地理老師。由於他的地理課講得很受學生歡迎,以至於1979年辦理退休手續後,又反聘回校,繼續工作了6年。在杭州四中,前後度過33個春秋。
徐先生之父徐元白曾經組織“西湖月會”,與馬一浮、張大千、張宗祥、徐映璞等名士以彈琴作詩為樂,為抗戰後杭城的一時盛事。為秉承和發揚父志,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徐匡華積極與杭州市有關部門聯繫,於1979年組織成立了杭州市古琴研究會。1986年改名為浙江省音樂家協會西湖琴社。
而琴社的活動場地就在徐匡華的家裡——南山路一條叫勾山里的小弄堂里。而後,徐匡華一邊在琴社裡教年輕人彈古琴,一邊在浙江省老年大學的古琴隊里擔任藝術指導。
公元2001年,張藝謀拍攝電影《英雄》。徐匡華在片中出演了一位盲人琴師。這使他在社會上的名氣更加響亮,以致不少人慕名前往求教古琴。
演奏經歷
徐匡華為古琴在國際社會上的推廣做出了巨大貢獻。上世紀八十年代他經常和浙江歌舞團一位號稱“江南簫王”的簫演奏家宋景濂合作,琴簫合奏,別有韻味。1982年,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為他們錄製了琴簫合奏曲《思賢操》,後被亞太會議挑中,並送到聯合國,成為國際上廣為流傳的一首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名曲。
該曲樂譜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並由教科文組織的專家向世界各國音樂教育機構推薦。之後徐匡華與浙江歌舞團的“江南絲竹隊”頻頻出訪,後又在國內巡迴演出,從此開始了他真正的古琴生涯。
電影《英雄》
拍《英雄》時,張藝謀需要一位有名望的老古琴演奏家出演角色,因此托人四處尋找。後浙江文化界推薦了徐匡華。
第一次拍電影,而且又是重頭戲,對於一個80多歲的老人來說不是一件易事,緊張是難免的。張藝謀總是笑著叫徐匡華放鬆,不要緊張,要沉著。
辛苦首先體現在化裝上,每天都要花一兩個鐘頭化裝,白鬍子、白頭髮,用黏合劑粘上去,速度很慢,還要直直不動地坐著。
除了辛苦,拍電影也有不少趣事。徐匡華說,觀眾肯定看不出來電影裡那張古琴是假的,它比真的古琴要短,上面的弦都是尼龍線。拍電影時,導演叫你“快”的時候,手勢就要做得猛烈而迅疾,而叫你“慢”的時候,手勢就要舒緩而優美。最後琴弦斷了,李連杰和甄子丹的武打動作戛然而止。
琴弦一般都是一根根斷的,而電影要斷一把。所以在拍弦斷時,有一個人專門躲在角落裡,看時機到,就跳出來,拿出一把鋒利的刀,把尼龍琴弦迅速割斷,然後再躲起來。而這個人在電影上是看不到的。
推廣古琴
由於古琴在當代的冷落,多年來徐匡華一直沒有停下古琴推廣的腳步。據了解,作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在杭州已慢慢恢復生機。一九八六年徐先生髮起成立西湖琴社,該社已從當初的十幾人發展至現在的一百多人,其中年輕人占了一半,形成了良好的梯隊。
據徐先生的兒子、現任西湖琴社社長徐君躍回憶,拍完《英雄》後的這幾年,是徐老最開心的時光。幾乎每天都會有人慕名前來拜訪,不過,他最滿足的還是因為《英雄》引發的古琴熱,甚至還有許多老外找上門來學琴。那時候,徐老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古琴有救了”。
徐匡華子承父業,從事古琴藝術普及,從演奏古琴到斫造都十分精通。收木匠馬岳思為弟子。馬岳思此後著迷於古琴斫造,孜孜追求斫琴技藝,並學習古琴知識,分析古琴結構,摸索斫造工藝,從選料、裁鋸、刨制、挖槽、粘合、推灰、打磨、徽位等每一道工序,都一絲不苟,決不掉以輕心,而且旁及漆面、上弦、調音等工藝,成功斫造了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張琴,形神兼具,音質古樸,音色清純。之後,所有徐老師教學普及所需的古琴,全部都由馬岳思斫造。
其他資料
徐匡華的父親徐元白18歲時追隨孫中山先生,參加北伐戰爭。後來在福建,四川等地的政法部門擔任官職。20歲的時候,徐元白拜浙派古琴大師大休法師為師,學彈古琴。後來徐元白成為浙派古琴的重要傳人。
徐匡華從十三歲國中開始徐匡華在父親的傳授下學琴。在古琴演奏技巧上繼承了浙派“微、妙、圓、通”的瀟灑奔放特色,所彈奏的琴曲韻味深長。徐匡華的家離西湖很近。即使是在冬天,缺少綠色的西湖也會深深地吸引著他。因為當初,徐匡華並不喜歡古琴,是西湖改變了他的興趣。一個人的生活同環境有關係,同父輩上一代也有密切的關係。徐匡華父親一生喜歡古琴,而他十來歲的時候對古琴還不怎么欣賞,於是其父從各方面來循循善誘,說:古琴是好東西,你慢慢可以體會出來。並說:古琴描寫美麗的山水,連畫畫做詩都能描寫出來的。其時,徐匡華半信半疑,因此把古琴背出去,由父親帶著坐船在西湖里彈奏,這樣子才慢慢產生了興趣。後來,對於徐匡華,彈琴在思想上始終是愛好的,並認為是傳統的文化藝術瑰寶。然而在國民黨統治的時候,對民族音樂不重視,彈古琴搞音樂不是出路,所以大學畢業後主要是從事中學地理教育。
文革的時候,紅衛兵說彈琴是搞四舊,不利於革命的工作,來抄家的時候把我的古琴摔到床上。沒有琴彈奏的日子,徐匡華是相當煩惱。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徐匡華積極與杭州市有關部門聯繫。於1979年組織成立了杭州市古琴研究會。1986年改名為浙江省音樂家協會西湖琴社。
徐匡華又回到了課堂,教學員們彈古琴,他已經堅持了十幾個年頭。每一星期都有3天的時間,徐匡華要和學員們一起度過。為了報答這位不收學費的老師,學員們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感謝徐匡華。
當學生們都在為老師能夠參加,電影《英雄》的拍攝而自豪時,徐匡華也在用自己平靜但不平坦的大半生,理解著“英雄”的含義:
英雄呢,各行各業都有英雄,不一定你武打打得好就是英雄,你種田種得好農民也是英雄,不過英雄有大有小,為人民做出貢獻,我認為都是英雄。古琴歷史悠久,相傳有三千多年,能夠傳到今天不容易,我覺得現在慢慢地知音多起來了,古時候有句話,人生七十古來稀啊,我已經大大超過了古來稀,我希望能夠爭取多活幾年,希望在我的指導下,年輕的學生他能夠相當不錯,這我就滿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