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馬岙先民們創造的這些史前文化,具有海洋文化的獨特內涵,與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一樣,同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
馬岙古文化為東瀛文化的探源提供了實物佐證,是古代中日文化傳播的中繼站。
馬岙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勤勞、勇敢的先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把這塊海積盆地開發成了富庶、富有靈性的人間樂園。早在6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就開始製造陶器、磨製石器、使用特大石犁,種植水稻。最近在遺址中發現10多種陶器紋飾,還發現了海鳥上最早的文字。馬岙先民們創造的這些史前文化,具有海洋文化的獨特內涵,與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一樣,同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馬岙古文化還為東瀛文化的探源提供了實物佐證,是古代中日文化傳播的中繼站。歲月悠悠,滄海桑田,歷史發展到唐朝,馬岙已是人丁興旺,五穀豐登的殷實之地。據《定海縣誌》記載,唐開元年間,曾擬馬岙為縣城。馬岙向來是舟山本島交通貿易中心,軍事重地。黃大洋、灰鱉洋、岱巨洋匯集處的三江口,曾是歷史上連線岱山、寧波、上海、嵊泗的民運商埠。
遺址文物
三江口至定海北門的古驛道、古客棧、古驛亭遺址,使我們可看到昔日商埠繁茂的依稀跡象。馬岙也是明代東南沿海抗擊倭寇的前哨陣地。昭君山和炮台崗上沒有9個用石塊堆砌而成的烽火台,是當年觀察倭寇動靜,燃火傳報軍情的軍事設施。後灣抗倭古戰場遺蹟,平石嶺的戚家軍墓地,長春嶺長達數百米石城牆構成的古軍事關隘,都是當年馬岙人民抗擊倭寇,保家衛國的歷史見證。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馬岙成了舟山本島和岱山、嵊泗、寧波間的重要革命交通站和聯絡樞紐,黨組織非常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