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山大佛
靈山大佛為世界上最高(88米)的露天青銅釋迦牟尼立像。因大佛所在位置就是唐玄奘命名的小靈山,故名靈山大佛。位於無錫市西南郊的馬山半島上。
大佛的塑造依據佛經如來三十二形相的記載完成,慈顏微笑,廣視眾生,右手施“與願印”代表給予快樂,胸前記號代表萬德莊嚴。整個佛像形態圓滿,安詳凝重而細緻,顯現佛陀慈悲的法相。
馬山國際旅遊度假區簡介
太湖湖面,三萬六千頃,波瀾壯闊,煙波浩渺,氣勢磅礴;湖'中七十二峰,星羅棋布,錯落有致;水上風帆點點,白鷗逐浪,水禽飄浮;一片生意,無限風光。湖屮有大小島嶼48個,其中最大的島嶼為蘇州西洞庭山和無錫的馬跡山。馬跡山,簡稱馬山,古稱夫椒山。
馬山來歷,有兩種說法:其一,因全山略作半圓形,狀如馬蹄,所以稱馬山。其二,有神話色彩。說是和秦始皇有關。始皇帝南巡會稽,歸途中神馬一喜,凌空而跳,踏出四個馬蹄印。至今,馬山龍頭西青咀石壁下,還留有四個圓形淺穴。所以又叫馬跡山。
從出土文物考證,在5000年前,原始氏族部落,聚居於此,從事刀耕、火種、採集、捕獵。據馬山北湖底的古井和古錢推測. 西漢時馬山和北岸相連是一個半島。後中段陷落,變成孤島。1972 年在島 北圍湖造田,使之與陸地相接,馬山又成了半島。
馬山,山勢蜿埏起伏,景色秀麗多姿.群峰層疊,林木蔥蘢, 波光萬頃,雲濤煙迷。主要名勝古蹟有:龍頭渚、馬跡山、戰鼓敏(吳越大戰夫椒山,夫差曾在此擊鼓督戰入"梅梁小隱"(南宋進士名醫許叔微隱居的宅第)、趙翼墓(武進人,清朝文學家、史學家)、古銀杏樹(植於南宋,已有800高齡。1945年曾遭侵華日軍鋸損,現依然枝葉繁茂)、祥符寺遺址、耿灣、冠嶂峰和新四軍抗日太湖游擊隊"烈士陵園"等。
馬山的祥符寺歷史悠久。相傳唐朝貞觀年間,曾有人出資建小靈山寺。北宋進行重修,改稱"祥符禪院"。公元1120年改為寺。後又展經毀建,至明清時期,祥符寺已成為多座佛殿、撣堂、亭台樓閣的著名佛教叢林,後因兵燹戰亂,至解放時建築已基本毀去,加上“文革”時期的十年動亂,祥符寺僅存寺基和一些石碑台。20世紀80年代,馬山成為國家旅遊度假區後,恢復祥符寺,建塑靈山大佛,於1997 年建成開放。
馬山國家旅遊度假區的管理部門,正在對文物古蹟進行修復, 現建成的龍頭渚公園已對外開放。馬山將成為我國一大旅遊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