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屯鄉

馬屯鄉位於清河縣城西偏南9公里處,東為城關鄉,南鄰王官莊鎮、小屯鄉,西與威縣相連,北與南宮接壤。轄13個行政村,有2212戶,9647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03人。1958年屬清河公社,1961年建立馬屯公社,1984年改鄉。

基本信息

清河縣馬屯鄉

馬屯鄉位於清河縣城西偏南9公里處,東為城關鄉,南鄰王官莊鎮小屯鄉,西與威縣相連,北與南宮接壤。轄13個行政村,有2212戶,9647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03人。1958年屬清河公社,1961年建立馬屯公社,1984年改鄉。面積27平方公里,有沙荒地7000畝,沙丘近百個,土壤全含沙質。清涼江在鄉境北界通過。耕地12918畝,其中水澆地7168畝。村村有果園,栽種山楂、桃、梨、山楂等。主種小麥、玉米、穀子、棉花、花生等。1949年糧食畝產不足30公斤,1989年達191公斤。鄉辦企業有修造站、磚瓦廠、橡膠廠、鑄件廠等。有中學1所,國小14所,村辦醫療站13個。敬老院1所。邢台~清河公路過境。
鄉政府所在地馬屯。有236戶,1039人;耕地1323畝,其中水澆地950畝。磚廠1座。以農為主,兼種果林,主產蘋果、桃、梨、山楂等。個體商業有菸酒、百貨、日雜、飲食業等。家庭工副業汽車配件。據傳,該村系明朝馬氏所建,原名馬家屯,後簡稱馬屯。

原孟津縣馬屯鄉

原馬屯鄉位於河南洛陽市孟津縣縣境西部,屬丘陵山區。鄉政府所在地北馬屯村距縣城9公里。東與城關鎮、王良鄉毗鄰,西與橫水鄉、煤窯鄉接壤,南與常袋鄉交界,北與濟源縣隔河相望。東西寬7.4公里,南北長13公里,總面積63.6平方公里,占全縣面積的8.42%。1956年設馬屯公社,1984年改鄉,1990年建鎮。2000年,馬屯鎮改成小浪底鎮。2005年,孟津縣鄉鎮區劃調整:撤銷黃鹿山鄉,其行政區域劃歸小浪底鎮管轄。
民國初年,馬屯地區屬馬屯鎮管轄。1928年馬屯為孟津縣第四區,1936年改為第三區。1940年改為瀍源鄉,下設聯保、保和甲。1948年解放後,馬屯為第一區。下設鄉、村、閭。1955年11月,馬屯改為第二區。1956年撤區建馬屯鄉,1958年建立馬屯人民公社。1984年馬屯公社改為馬屯鄉。1985年下轄20個行政村,129個自然村,199個居民組。有5984戶,28766人,耕地面積52462畝,人均1.83畝。
馬屯鄉耕地大部是梯田。雖有瀍河過境,但水量很小,難收灌溉之利。瀍河兩岸僅有小井數眼可用轆轤、水車提水澆地。建國後水利工程發展較快,從60年代起到1985年,相繼打成機井95眼,配套59眼。擁有各種農用排灌機械192台,其中水泵133台,噴灌機械11套,田間水渠總長18000多米,有效灌溉面積4763畝。聞名的小浪底水利工程在境內。
1985年全鄉農業機械總動力為5416.5馬力。各種拖拉機45台,機引農具28台,脫粒機113台,農產品加工機械227部,膠輪架子車4340輛。
隨著生產條件的改善,農業產量逐年提高。1984年糧食畝產達到591斤,總產2618萬斤,1985年在遭受嚴重自然災害的情況下,糧食總產仍達1691萬斤,人均占有糧食588斤。1979年後經濟作物的播種面積不斷擴大,1985年面積為8127畝,其中菸葉6497畝,農業總產值為603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計算),人均產值為209.61元。
馬屯鄉有大量的荒山荒坡,建國後林業發展較快。1957年僅果林即達2000餘畝,1958年因“大搞鋼鐵”,林木砍伐殆盡。1979年後,隨著“森林法”的頒布和《林權證》的頒發,提高了農民植樹造林的積極性。1985年全鄉植樹13.7萬株,育苗1000畝;果園面積623畝,水果產量623市擔。
1985年大牲畜年末存欄5331頭。養牛業已開始由役使向商品轉化。1985年產牛肉24000公斤,牛奶3000公斤;豬存欄數為4747頭,豬肉產量為111000公斤;羊3770隻,羊肉14000公斤,羊奶226500公斤。家禽總數為52600隻。
50年代末,馬屯鄉各村先後辦起18個副業股,以汽車配件等金屬加工業為主,“文化大革命”期間,全鄉小工廠一般年產值800多萬元。1979年後,鄉村企業開始向多層次多樣化轉化。至1985年全鄉有鄉辦企業6個,從業85人,村辦企業19個,從業367人,另外還有415個聯合體和專業戶,從業人員1112個。
建國後,全鄉商業點遍及各村,民眾買賣方便,至1985年,共有聯辦企業84個,個體271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