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馬家皂鄉位於陽高東南37.5公里。面積80.9平方公里。山地占4.1%,丘陵面積94099畝,占75.9%,其餘20%為平川。氣候乾燥,年降雨360毫米左右;氣溫高,年平均7℃~7.9℃;蒸發量大;無霜期140天左右,形成農業生產的嚴重不利條件。1965年前,畝產不過百斤。70年代,抓水抗旱先後攔截4條黃土深溝,築起大小水庫10多座,並修高灌站。平川地帶打井200多眼,建設水澆地達2萬多畝,四分之一的土地成為水澆地。糧食畝產逐年提高,1982年突破100公斤,1990年達156公斤。地處全鄉東南平川的馬家皂村,大搞渠路林田井電配套工程,全村絕大多數土地變成保澆水地,形成穩定的糧食生產基地。1982年全村總產130萬公斤,占全鄉產量的20 %,人均占有糧食622公斤,在全縣名列前茅,畝產達132公斤。
農業
本鄉土地廣闊,林牧業發展前景美妙,在抓水抗旱中,大搞楊樹育苗,發展速生豐產林,並村村建設果園,先後營造大片林近萬畝,經濟林1000多畝。
工業
工副業以皮毛加工為主,生產的兔皮、貂皮、羊皮褥、襖一直銷往蒙古、蘇聯,近幾年又打入日本、西德等國市場。這項收入占全鄉農民收入的一半以上。
人口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14848 |
男 | 7570 |
女 | 7278 |
家庭戶戶數 | 3926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14843 |
家庭戶男 | 7566 |
家庭戶女 | 7277 |
0-14歲(總) | 4568 |
0-14歲男 | 2257 |
0-14歲女 | 2311 |
15-64歲(總) | 9171 |
15-64歲男 | 4729 |
15-64歲女 | 4442 |
65歲及以上(總) | 1109 |
65歲及以上男 | 584 |
65歲及以上女 | 525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14119 |
特色農產品
調產有特色
立足本鄉實際,打造農民增收新亮點,是陽高縣馬家皂鄉富鄉強民的新思路。全鄉13個行政村在農業調產、農戶養殖、農民工輸出等方面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規模,使全鄉農民得到了實惠。
該鄉調整種植結構,促進農民增收。他們與縣種子公司簽訂契約,種植制種玉米,全鄉制種玉米的種植面積為6405畝,僅此一項全鄉農民年增加收入22.4萬元。與天津客商簽訂契約種植麻椒,與本縣的熬石鄉簽訂契約種植萬壽菊,兩種作物調產後畝收入分別在1000元和2000元左右,這兩種新的農作物調產已在5個行政村試種成功。
該鄉把發展農戶養殖當作促進農民增收的好門路。由鄉政府牽頭,個人投資500多萬元,建起了陽高縣金鳳養殖有限責任公司,年生產、加工商品肉雞可達32萬隻,成為華北地區最大的肉雞規模化養殖基地之一。該公司的建立,帶動了周邊村民養雞的積極性。通過“基地帶農戶”的發展模式,全鄉生豬飼養量15270頭、羊17275只、大牲畜2021頭、雞52403只、兔1632只,家家戶戶在養殖經濟上受益。
該鄉勞務輸出也搞得紅紅火火,全鄉在外務工人數近800人,有的是長年在外務工,有的是利用農閒季節出去務工。強家營全村207戶人家就有160人在外務工,年收入達75萬元。近者在大同,遠者赴內蒙古、北京等地,從事裝潢業、維修業、木工製作等,形成了出去一人帶動一家,一個專業帶動一批,有特色、上規模的務工隊伍。鄉黨委、政府加強外出農民的教育和指導,鼓勵他們解放思想,敢於走出去,在多掙錢的同時,開闊眼界,引進項目,促進鄉村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