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士修

馬士修

馬士修(1903-1984)教授。直隸(河北)高陽人。1923年赴法勤工儉學。1925年畢業於法國加恩大學理學院,後獲該校數學碩士、國家物理學博士學位。中國理論物理研究和套用光學基礎教育專家,軍用光學專業的奠基人和電子光學與夜視技術專業的開創人。

基本信息

簡介

馬士修 馬士修

馬士修(1903-1984)教授。直隸(河北)高陽人。1923年赴法勤工儉學。1925年畢業於法國加恩大學理學院,後獲該校數學碩士、國家物理學博士學位。曾在法國潘加賚學院研究理論物理。1935年回國。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法大學教授、物理系主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建國後,任北京工業學院教授、工程光學系主任。

成就

馬士修傳略被編入該書 馬士修傳略被編入該書

馬士修是我國工程光學專業主要創始人之一。撰有《圓形巴克毫琛效應研究》、《居里對稱定理之試驗與研究》、《鎳絲磁化機構之研究》等論文。

研究

馬士修曾對電場和磁場的對稱狀態進行過研究,並發展了居里對稱定理。他還指出,電磁場中的“對稱要素與熱力學內之熵極為相仿”。

在抗戰中的工作

馬士修曾任教的北平中法大學 馬士修曾任教的北平中法大學

馬士修回國後,任北平中法大學物理系教授和系主任。1937 年“七七事變”後,日本侵略軍入侵,華北失守,中法大學內遷,馬士修留守北平護理校產。他終日自思自忖,絕不甘當亡國奴,更不能為敵偽效力。但終日無聊地待下去又會有什麼結局?當時也有人受委託遊說馬士修出山任職任教,但均為其所嚴拒。他深思救亡之策,認為印度雖然亡國,但只因其出了幾個大科學家而揚名世界,使西方人不敢再鄙視印度人的才能與智慧。故而他決心要利用當時中法大學僅存的少量中法庚款科研基金埋頭進行科研工作,認為哪怕有一點成就,也會為民族增光。後經費來源中斷,中法大學大樓也被日本侵略軍占據,馬士修只得暫借北平研究院理化部的樓房,但實驗也就無法再進行,只能轉向純理論方面的探索。後來北平研究院也被日本侵略軍占領而他無處存身時,才不得已停止了各項工作。

抗戰勝利之初,中法大學仍在昆明沒有回遷,這時馬士修在北京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當時稱“臨大”)任特聘教授,此間曾作過一系列當時堪稱前沿科學的學術報告,如《中子和γ射線》、《化學能與原子能》、《居里對稱原理》等,曾為世界科學出版社編著了《鈾的轉變和原子能的利用》等並出版發行。

馬士修簡歷

1903年8月19日 出生於河北省蠡縣(高陽縣)布里村。

1919—1923年 在保定育德中學法文班學習。

1923—1927年 在法國勤工儉學,先後在法國Schneider及Citroe’n工廠當過麻繩工、汽車廠車工,並自修學業。

1927—1929年 在法國剛城大學(Caen)電機學院學習,獲預備電機工程師和數學教學碩士學位。

1929—1934年 在法國剛城大學理學院就讀數、理、化方面的研究生,並於1930年獲得法國物理教學碩士學位。1934年又獲得預備法國教育部國家物理學博士學位。

1934—1935年 在法國巴黎Poincarre’(龐加萊)學院進修理論物理和從事物理學理論研究。

1935—1935年 任北平中法大學物理系教授、系主任。

1938—1945年 北平淪陷,中法大學南遷,留守北平負責校產保管,隱居並指導少數學者學習。

1946—1950年 任中法大學物理系主任、教授。併兼任北京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1950—1954年6月 任華北大學工學院、北京工業學院教授。物理組、電氣專業組組長。

1954年6月—1960年 任北京工業學院儀器系教授和套用光學教研室主任。

1960年—文化大革命 籌建光學儀器系並擔任系主任。

1984年 因病逝世,享年81歲。

馬士修主要論著

1 Che-Siau Ma.Influence de la torsion Sur la Resis tance e’le’ctrique des fils me talliques. Caennaise, J.Robert 1934:71

2 馬士修,王述英。環形巴克豪森(Barkhausen)效應之研究。中法大學理學院特刊,第14號,1941,4,1

3 馬士修、王述英。鐵絲與鎳絲巴克貨琛效應之比較。中法大學理學院特刊,第16號,1942,4

4 馬士修、於開封接觸電阻之研究。中法大學理學院特刊,第19號1943,2,1

5 馬士修、王述英。鎳絲磁化機構之試驗研究。中法大學理學院特刊,第21號,1947

6 馬士修、王述英。居里對稱的試驗研究。中法大學理學院特刊,1944,2

7 馬士修、朱廣才合譯。彈性力學。商務印書館出版,1953.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