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馬克有個奇特的本領——通過說“是”或者“不”,來準確判斷出事情正確與否。鎮上的人一遇到問題都來問他,讓他給出答案。可是他們問完問題之後就各自離開。馬克找不到一個和他分享快樂的人,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都沒有時間和馬克玩。時間長了,馬克覺很無趣,便選擇了離開。他跟隨著火車的聲音走了很久很久,後來,他遇到了一個小女孩。很巧,她也只會說兩個字:“哈!哈!”馬克從她那兒學到了快樂。作者簡介
希蒙娜·穆拉薩尼
出生於義大利米蘭,住在貝薩羅近郊的小鎮上。她是義大利著名的童書畫家,其繪畫風格色彩明麗,富有質感。她的作品在美國、法國和日本備受讀者讚賞和喜愛。
2005年,希蒙娜的作品獲得了美國童書界的銀質獎章。目前,希蒙娜已經為世界各國出版機構創作了六十本成人和兒童的書籍,並受到眾多讀者的推崇。
線上試讀部分章節
戴芸(圖畫書作者)
馬克這個小男孩不知道是從哪裡冒出來的。他沒有爸爸,沒有媽媽,沒有朋友,獨來獨往,甚至不說一句話。但他是大家的天使。
生活中每天都有岔路口,把所有轉過的彎連起來,就連成了人生的路。所以,“選擇”是件麻煩又重要的事。而有了馬克,生活就簡單多了。“是” 或者“不”——馬克一亮牌,大家就有了方向。 書名叫《馬克的鞦韆》。但是“鞦韆”在整本書的圖畫和文字中只出現過一次,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在義大利文里,我們把它譯做“鞦韆”的這個詞有多重的意思,不僅可以指鞦韆,還可以指蹺蹺板——不是前後擺,就是上下擺。而文字中不斷地重複“‘是’或者‘不’”,不論從韻律上還是意義上,也象徵了一種搖擺的心理狀態。所以,也許可以說馬克的鞦韆是我們每個人心裡的鞦韆:小到晚飯吃什麼,大到能不能求婚,我們沒完沒了地在搖擺中度日,千萬種煩惱便從這些搖擺里滋生出來。 那么,如果我們用不著搖來擺去,凡事都知道正確的答案,就像馬克那樣,是不是就快樂了呢?至少馬克不是。他對正確答案不感興趣,只想獲得簡單的快樂。既然他住的房子裡沒有幸福,那么幸福一定在很遠的地方,所以他出逃了,要跳上火車去遠方。
可是,他沒有趕上火車,也可能根本就沒有什麼火車。那“轟隆隆”的聲音也許只是一種召喚,指引他來到幸福的面前。而載著這幸福的,是一個叫做蘿米達的小女孩和她那彩色卡片上的兩個字:“哈!哈!”馬克就這樣找到了他的幸福等式——原來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了:幸福 = 寫著“哈!哈!”的彩色卡片 + 蘿米達。 對於這個等式,每個人可以有自己的詮釋,比如:幸福 = 舉重若輕的心態 + 一個人的陪伴。
這個散文詩般的故事就如同它所發生的時間——秋天,不論是文字還是畫面,都瀰漫著淡淡的清冷的憂傷和淡淡的溫暖的喜悅。這樣一本有哲思又不熱鬧的書,要怎么樣講給小孩子聽呢?
大人看這本書,看到了對生活的思考;小孩看這本書,就看到了一個小孩。所以,當我們在思考人生的時候,孩子們正在體會馬克的喜怒哀樂,很難說這兩種體會哪一種更深切。我們無法將我們的體驗灌輸給孩子們,但我們可以通過提問和引申來加強孩子們的參與感,從而深化他們自身的體驗。 比如,在整本書的後半段,除了蘿米達和條紋貓,再也沒有一個其他的閒人出現。馬克的鞦韆停擺了,周圍的人該怎么辦呢?不妨跟孩子們討論一下這個問題。我跟我的孩子們討論出了一個彼此都很滿意的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