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馬老幼年家貧,聰穎異常,才華橫溢。學醫之時,聞雞而起,午夜方眠,黃卷青燈,口誦心唯,真所謂“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立志時”。馬老學醫,能舉隅反三。例如:有一次他正讀王孟英的《溫熱經緯》:“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老師走來,突然用手掩書問曰:“逆傳心包,順傳當傳何處?”這一突然發問,頗不易回答。當時馬老正襟危坐,沉思熟慮,很快就答道:“書上有幾種解釋,但根據五行學說,溫邪由肺傳至心包,是金反克火,叫做逆傳。從經絡學說來講,肺經“下絡大腸,還循胃口”,順傳應傳胃府。”老師聽後,讚不絕口。
還有一次,老師問諸生曰:“澤瀉能利水通淋,為什麼在補腎陰的六味地黃丸中用之?”諸生張口結舌。馬老站起來應聲答道:“澤瀉利水除積,通淋去濁,積濁已去,腎陰可補。”老師鼓掌稱善。
馬老二十二歲行醫,於瀋陽大南關廣生堂藥房坐堂。青年醫生,成名不易。馬老讀書吟詩,怡然自樂。歲暮感懷詩云:“飄泊風塵又一年,依然瘦骨聳吟肩”,筆名瘦吟館主,經常在報紙發表詩文,成為瀋陽知名詩人。某公年八十,久患便秘,名醫不離門,好藥不離口,但百用罔效。後聘請馬老診治,馬老診察以後,侃侃而談:“久患便秘,面色微黑,舌質乾而無苔,頻頻飲水,一口即止,自述腰痛,脈來兩尺無力,診為腎陰虧虛,津枯便秘。”乃用寸雲二兩,李仁五分,當歸五錢,枸杞子四錢,番瀉葉三片。服後患者大便自通。該公逢人說項,游揚不已。通過救死扶傷,馬老一躍而成名醫。
馬老醫術高明,有膽有識。一次,遇一手背異常高腫的病人,慕名求治,恰有兩位名醫友好前來議事,乃共磋商。一友提議應活血化瘀,一友主張用清熱解毒。馬老毅然用利水重劑十棗湯,甘遂加量三錢,二位友人搖頭認為萬萬不可。馬老說:“腫而不紅,按之凹陷,為積水無疑,屢用化瘀之藥不消,既未驅水,其水愈甚,宣可決壅,宜用峻猛之劑,不可養癰成患,泛濫成災。”乃毅然投藥,果然藥到病除。
解放後,馬老被選為省人民代表及政協委員,並被中國醫科大學聘為副教授,是解放後全國的第一位中醫教授。馬老藏書甚多,古玩羅列,著作多種,對傳授中醫經驗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十年動亂中,馬老慘遭迫害,憤死於1969年,終年76歲。一代名醫,著述隻字無存,古玩古籍及心愛的兩張琴均蕩然無存。但馬老濟世利人的光輝事跡卻永遠留在人民的心中。
成名逸事
奇方妙法治便秘
遼寧名醫馬二琴(1892年~1969年)開始行醫時,病人並不多。有某巨公患便秘,請名醫多人,用過緩瀉、峻瀉、滋脾、潤腸等法均無效,遂請馬二琴會診。眾醫在坐,皆欲看初出茅廬的馬二琴如何出手。馬診後說:“某公年老體胖,胖人多痰,診其脈僅寸有滑象而尺脈不足,是上盛下虛。此肺為痰阻,胃腸津液乾枯,應以治肺為主,潤腸輔之。緩瀉、峻瀉皆非所宜。”於是開處方為:肉蓯蓉60g,郁李仁1.5g,紫苑24g。眾醫譁然,謂此方不倫不類,焉能祛病?某巨公說:“諸位都是名醫,請別立良方,願聆高論。”諸醫已治多次未效,無話可說。病家毅然用藥,當日即排便,逐漸痊癒。據馬氏弟子彭靜山講,馬二琴由此“一戰而稱霸”,醫名大噪,躋身瀋陽四大名醫之列。
保中醫
“九一八”事變後,日偽政權意欲取消東北的中醫,自1933年起停止了每年的中醫考試,妄圖使中醫自消自滅。到1940年,“漢醫不發新許可者,八載於茲矣。……現在漢醫之年已平均花甲,青黃不接,實屬可懼”(《濱江省漢醫學月刊》馬二琴文)。8年不發新許可,現有中醫平均60歲,可見情勢何等嚴重。但是中醫有著廣泛的民眾基礎和深遠的歷史影響,連日偽當局也不得不承認東北地區“仍多行其古來傳統的醫術之漢醫”。為了切實考察中醫療效,偽民生部派官員到瀋陽物色一位名醫,擬聘至偽首都長春臨診,以便隨時觀察療效。幾經推薦,瀋陽名醫馬二琴被選中,於1940年7月到達長春,在萃華醫院任漢醫科醫長,該院其他科的醫長均由日本醫學博士擔任。馬氏到長春不久,適遇一外科確診為化膿性闌尾炎患者,日本外科醫長主張開刀,且不保吉凶。患者未允,要求中醫治療。馬二琴察患者面赤氣粗,腹部堅硬拒按,大便多日未行。診為熱毒熾盛,乃重用雙花120g,龍膽草15g,以及蒲公英、地丁、野菊花、乳香、沒藥、黃柏等藥投治。患者服藥三劑,日本醫長檢查確屬痊癒。此案所治雖非頭面人物,但對日本人震動很大,承認中醫確有療效,遂於次年恢復了中醫考試,並聘馬二琴為漢醫考試委員,東北的中醫得以保存下來,馬二琴可謂功垂中醫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