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融業

香港金融業

香港金融業是以滙豐集團、中銀集團及外資銀行為核心,商業銀行為主體,投資公司、保險公司、股票市場、黃金市場、外匯市場、期貨市場、國際租賃市場等銀行和金融中介機構的經營和運行相結合,離岸業務與境內業務一體化組成的香港經濟部門。

香港金融業

正文

以滙豐集團、中銀集團及外資銀行為核心,商業銀行為主體,投資公司保險公司股票市場黃金市場外匯市場、期貨市場、國際租賃市場等銀行和金融中介機構的經營和運行相結合,離岸業務與境內業務一體化組成的香港經濟部門。
銀行業 香港銀行業歷史悠久,20世紀60~70年代後大幅度發展,並逐步成為世界銀行業的中心之一。
香港長期以來只有商業銀行,沒有中央銀行,中央銀行的職能由不同的政府部門和少數商業銀行承擔。1982年起實行金融三級制,即把銀行業機構分為持牌銀行和持牌接受存款公司、註冊接受存款公司:①持牌銀行,可以吸收任何數額和任何期限的存款,利率受銀行公會利率協定限制;同時經營所有商業銀行的貸款業務。②持牌接受存款公司,只能吸收不少於50萬港元,短於 3個月的存款,利率自行制定;多經營投資公司貸款業務。③註冊接受存款公司,只能吸收不少於10萬港元,不短於3個月的存款,利率自行制定;貸款業務以分期貸款、房屋抵押貸款為主。持牌銀行在香港金融體系中占有絕對優勢。1990年底香港銀行業總資產52339億港元,持牌銀行為48582億港元,占93%。
香港金融機構分別按銀行條例和接受存款公司條例管制。除港督、財政司、銀行(接受存款公司)監理專員直接審批執行外,還有銀行及接受存款公司諮詢委員會、香港銀行公會(內設諮詢委員會)分別參與有關金融業務管理諮詢事務。
保險業 70年代後發展為亞洲最大的保險市場之一。保險機構密度大,發展快,業務廣泛。1990年底保險公司達198家,其中在香港註冊和來自英、美、日等28個國家和地區的保險公司各占約50%。保險業務可經營的項目達20多項,其中以火險、水險、汽車險為主。壽險經過長期拓展,80年代後蓬勃發展。
保險業管理機構除港府公司註冊總署所轄的保險監理處外,還設有保險業諮詢委員會和保險業同業公會。
租賃業 70年代前沒有正式租賃公司出現。1971年日資東方利市(香港)有限公司成立後,香港租賃業進入萌芽階段。租賃方式一般為融資租賃,其特點是在租賃期內,設備的所有權歸租賃公司,承租人負責設備的選擇、使用、維修、保險等。另一種方式為經營租賃,因涉及的設備維修保養等大量技術性工作需由出租人完成,租賃公司承擔的風險較大,在香港很少採用。租賃公司提供的租賃設備包括工業設備、辦公設備及運輸設備等,客戶一般為中、小廠商。
1980年香港租賃設備協會成立,標誌著香港的租賃業發展進入新的階段。到90年代租賃公司已達百餘家,香港政府並逐步制訂有關法律及稅收制度,積極推進其作為未來亞太地區租賃中心的進程。
貨幣市場 主要包括:
①銀行同業拆借市場。在香港貨幣市場中占有重要地位。分港幣、外幣兩種市場,期限從24小時至半年不等,銀行同業拆借利率高低受短期資金供求決定,是香港國際金融市場上的一個重要指標。
②存款證市場。存款證又稱可轉讓存款證,是銀行接或受存款公司發給客戶的一種可以轉讓套現的存款收據。存款證的單位有港元及可自由兌換為港元的外幣,期限為3年以下。利率有浮動及固定兩種,其水平一般高於銀行同業拆借利率及最優貸款利率。
③商業票據市場。與上述兩個市場不同,不受銀行及接受存款公司法例監管,但其發展歷史較短,規模不大。市場上多為私人機構為取得融資而發行的中長期票據,由於缺乏二級市場,其發展受到一定限制。
④外匯基金票據市場。香港政府1990年 3月首次發行外匯基金票據,在此之前,政府極少採用債券的形式集資。外匯基金票據最初為 3個月期一種,後逐步增加6個月期、1年期等多種。外匯基金票據的成功發行使政府進入香港同業市場,這對於政府日後更有效地管理金融市場、執行貨幣政策等具有重要意義。
股票市場 香港股票市場歷史悠久。至80年代初,共有香港、遠東、金銀和九龍4家證券交易所。1986年4月4家證券交易所聯合開業,香港股票市場發展進入新階段。作為香港主要的資本市場,股票市場相當活躍,1990年的總成交額達2875億港元。
香港股票分A、B股,普通股和優先股。綜合反映香港股市價格及其成交發展動態的股票指數有:恒生銀行資料研究部編制的恒生指數、聯合交易所編制的香港指數等,以前者影響最大,在國際上廣泛採用。
香港政府經濟司下設的證券監理專員及其辦事處負責對聯合證券交易所進行全面監管。
外匯市場 1973年香港撤銷外匯管制以後,外匯市場處於完全開放狀態,其形式為無形市場。外匯買賣的主要貨幣,除港元以外主要是美元德國馬克日元英鎊瑞士法郎
香港外匯市場由港元兌美元市場及美元兌歐洲貨幣市場兩部分組成。前者在香港,主要是持牌銀行和存款公司相互之間的交易;後者與其他國際金融市場相連結。
黃金市場 香港是當代全球三大黃金自由市場之一,其發展得益於穩定的政治環境,發達的交通設施,先進的通信設備和處於較有利的交易時區。香港的黃金交易場所各具特色,從事零售業務的主要是銀行、金鋪和一些錢莊,從事批發業務的主要有三大市場:
①香港金銀貿易場。成立於1910年,會員商號保持192名,為世界四大金市之一。該市場買賣的黃金以純度99.9%為準,因此又稱為九九金市。場內兼有現貨期貨交易
②香港期金市場。1980年 8月由香港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同九九金市一樣,多屬買空賣空性質。場內兼有少數現貨交易。
③本地倫敦金市。成立於1974年,以海外金商為主,買賣採用國際標準,沒有地區限制。該市場極為活躍,成為九九金市以外的一個重要國際黃金市場。
期貨市場 香港期貨買賣歷史悠久。1976年12月17日香港商品交易所成立,1985年為配合推出金融期貨買賣而改組並易名香港期貨交易所。交易所的期貨契約先後有原棉、原糖、大豆黃金和利率期貨等 6種。香港期貨交易所既是期貨交易的實體金融機構,又是規章制度極為嚴密的同業公會組織,在協助政府加強管理方面有重要作用。配圖

香港金融業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