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冢

“冢”是墳墓的意思,所以“香冢”指的是花的墳墓。

基本信息

“冢”是墳墓的意思,所以“香冢”指的是花的墳墓。
香冢清朝初年立,坐落在錦秋墩南坡上。據北京圖書館藏香冢、鸚鵡冢碑拓片,錄香冢碑銘文於下:碑陽銘文“香冢”。兩字為篆書。碑陰銘文:“浩浩劫,茫茫愁。短歌終,明月缺。鬱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時盡,血亦有時滅,一縷煙痕無斷絕。是耶非耶?化為蝴蝶。”以上為隸書。後有“題香冢碑陰”5個行書小字。其後有行書七絕一首,詩云:“飄零風雨可憐生香夢迷離綠滿汀,落盡夭桃與穠李,不堪重讀瘞花銘。”經歷了數百年的風風雨雨,香冢留下了許多故事和傳說。
今天原位於陶然亭東北的“香冢”及碑已蕩然無存。也許是六十年代平墳毀墓破舊立新的成果。
由於碑陰偈文中有“化作蝴蝶”,該冢又被叫作“蝴蝶冢”。

“香冢”來歷考

金庸大俠的《書劍恩仇錄》結尾有一著名段子:陳家洛提筆蘸墨,先寫了“香冢”兩個大字,略一沉吟,又寫了一首銘文:“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終,明月缺。鬱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時盡,血亦有時滅,一縷香魂無斷絕!是耶非耶?化為蝴蝶。”群雄佇立良久,直至東方大白,才連騎向西而去。
這一道盡俠膽與柔腸的“浩浩愁,茫茫劫”銘文不知催下了世間多情男女的多少心頭淚。
不過很少有人知道現實中到真有這個“香冢”,也有那段銘文,只是這一切與香妃(文中香香公主的原型)無關。
香冢原位於現北京陶然亭公園內,在公園中錦秋墩南坡上。冢前原有一石碑,上刻“香冢”二字,被稱為“香冢碑”。香冢附近原還有一鸚鵡冢及碑。
迄今“香冢”及碑已蕩然無存,據說毀於約40年前的那場浩劫。
北京圖書館藏有香冢、鸚鵡冢碑拓片,香冢碑銘文如下:碑陽銘文“香冢”,兩字為篆書。
碑陰銘文:“浩浩劫,茫茫愁。短歌終,明月缺。鬱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時盡,血亦有時滅,一縷煙痕無斷絕。是耶非耶?化為蝴蝶。”以上為隸書。後有“題香冢碑陰”五個行書小字。其後有行書七絕一首,詩云:“飄零風雨可憐生,香夢迷離綠滿汀,落盡夭桃與穠李,不堪重讀瘞花銘。”
由於碑陰偈文中有“化作蝴蝶”,該冢也曾被叫作“蝴蝶冢”。
據李慈銘《越縵堂日記》所記,該偈文是同治時御史、丹陽人張盛藻為悼念曲妓蒨雲所作。因此,“香冢”與“香妃”應該是毫無瓜葛。
張盛藻字春陔,光緒年間曾任過溫州知府。張春陔身為御史,而該詞事涉青樓,自不肯留下大名。
香冢的起源多認為是在清初,不過未見確切考證。但被正式稱為“香冢”甚至誤傳為“香妃冢”則應是鹹豐年間以後的事了。
晚清作家魏秀仁所作《花月痕》的初稿寫於鹹豐8年。書中對香冢所在地的陶然亭錦秋墩有詳盡描述:“京師繁華靡麗,甲於天下。獨城之東南有一錦秋墩,上有亭,名陶然亭,百年前水部郎江藻所建。四圍遠眺,數十里城池村落,盡在目前,別有瀟灑出塵之致。亭左近花神廟,綿竹為牆,亦有小亭。亭外孤墳三尺,春時葬花於此,或傳某校書埋玉之所。”
書中對此處另有一詩云:“雲陰瑟瑟傍高城,閒叩禪扉信步行;水近萬蘆吹絮亂,天空一雁比人輕。疏鐘響似驚霜早,晚市塵多匝地生;寂寞獨憐荒冢在,埋香埋玉總多情!”
可見此冢在鹹豐初年就已經存在多年,已然是一座“荒冢”,不過既與香妃無關,也尚無“香冢碑”。
據魏秀仁所寫,此冢乃多情善感之人效仿林黛玉築起的葬花冢,文人騷客嫌“葬花”太俗,來個雅稱“埋香”。
後來人口口相傳,由“埋香”引發,逐漸叫成了“香冢”。只是此“香”乃花,並非彼“香”妃,所以香冢碑偈文有“不堪重讀瘞花銘”之句。
再後來,張盛藻因冢造碑,寄情曲妓蒨雲,也算得上是一個情種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