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歌劇培訓學校簡介
首都歌劇培訓學校是全國性、非盈利性民間歌劇人才培訓機構,其宗旨是:通過培訓優秀歌劇人才,介紹和推廣中外新劇目,促進國內外歌劇界交流合作,豐富人民文化生活,為繁榮我國歌劇事業做貢獻。1990年4月17日成立,當時掛靠於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
首都歌劇培訓學校由我國音樂界一批德高望重的老音樂家積極倡導並聯袂創辦,其中包括:男高音歌唱家樓乾貴、指揮家鄭小瑛、鋼琴家趙啟雄、歌劇導演李稻川、聲樂教育家李維渤、男中音歌唱家黎信昌、中國音樂學院教師孫允文等。學校成立後,老藝術家們克服場地、資金等多方面困難,開展了一系列有聲有色的活動,有力推動了我國歌劇事業的持續發展和普及,成為90年代我國歌劇界乃至聲樂藝術界的一大亮點。
中央歌劇院、中央樂團、中央音樂學院、中央歌舞團、總政歌劇團、戰友文工團、海政文工團、中央民族學院、山東省歌劇舞劇院等專業藝術團體的一大批優秀青年演員先後在學校接受培訓,排演並上演了《帕老爺的婚事》、《浮士德》、《後宮誘逃》、《魔笛》、《游吟詩人》、《塞維亞的理髮師》等世界著名歌劇,其中多數在中國屬首演。
老藝術家們手把手地輔導青年演員們,使其在歌劇的演唱、理解、表演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特別是老藝術家們言傳身教,將他們對藝術的深刻感悟和美好情感傳承給青年演員,使其受益終身。首都歌劇培訓學校被青年藝術家們稱為“淨化心靈的殿堂”。他們回到自己的工作單位後,大都擔任了歌劇的重要角色。部分學員在國際聲樂大賽中獲得好名次,如女高音孫秀葦和男中音袁晨野分獲義大利第32屆威爾第聲樂大賽和東京第3屆聲樂比賽第二名,並應邀參加美國舊金山歌劇院演出。
首都歌劇培訓學校與中央歌劇院、總政歌劇團、青年合唱團合作,舉辦了《茶花女》、《蝴蝶夫人》、《傷逝》、《中國歌劇片段》等“講座音樂會”,邀請楊洪基、程志、殷秀梅、關牧村、崔岩光、林金元、季小琴等歌唱家現場示範表演。學校還多次送戲上門,在北京大學、人民大學、中央民族學院、國家體委訓練局、電力研究院、高校北京海外聯誼會等單位舉行專場演出,普及歌劇藝術。
首都歌劇培訓學校與北京音樂廳合作,先後舉辦了二十餘次歌劇錄像講座。該活動深受首都觀眾歡迎,部分“歌劇迷”自發成立“歌劇之友”,相互交流心得,並積極主動幫助首都歌劇培訓學校開展各項活動。
老藝術家們培養年輕歌劇演員的努力取得良好效果,得到業界的充分肯定。樓乾貴、鄭小瑛、趙啟雄、李稻川、孫允文等不顧年高、不收報酬,為普及歌劇藝術而四處奔走、無私奉獻、忘我工作,其事跡至今被首都觀眾傳為美談。
首都歌劇培訓學校校務委員會名單
校 長:樓乾貴(歌唱家)
副校長:鄭小瑛(藝術指導、指揮)
趙啟雄(鋼琴家、音樂指導)
李稻川(導演)
秘書: 孫允文 董燕雄
首都歌劇培訓學校大事記
1、 1990年10月28日演出《唐·帕斯夸勒》,唐尼采蒂曲。於1989年11月完成譯配(趙啟雄譯配),全劇用中文演唱。演員:張興彥、宋學偉、沈韻、高永平等。導演:李稻川;音樂指導:趙啟雄;舞台監督:董燕雄。(全劇用鋼琴伴奏)
2、1991年5月26日首都歌劇培訓學校成立一周年,在北京音樂廳演出莫扎特的歌劇《後宮誘逃》(張承模譯配)。全劇用中文演唱。劉詩榮主持講解,演員:張興彥,李兵,沈韻,李京順,周曉音等,音樂指導:趙啟雄。演出後舉行周年紀念會。李德倫,劉詩榮,張權,李光羲,李維渤,黎信昌等業界大家觀看演出並在紀念會上暢談歌劇藝術。
3、1991年5月在音樂廳演出古諾的“浮士德”主要唱段。中國音樂學院音樂文學系講師孫允文負責排練。演員:張興彥、許金、侯錫瑾、趙春生、趙越民、高楠元等,鋼琴伴奏:蔡尼。
4、1991年12月4日在北京大學演出了威爾第的“游吟詩人”。孫允文主持講解。演員:孫秀葦,戴玉強,劉月明,劉海濤,趙越民,李京順等。全劇用中文演唱,趙啟雄翻譯,與鄭小瑛、孫允文共同配詞。
5、1991年12月19日為紀念莫扎特逝世200周年演出歌劇《魔笛》,(張承謨譯配),地點:北京音樂廳。用中文演唱。演員:袁晨野、李兵、張興彥、李京順、方麗亞、孫薩利、沈韻等。
6、1992年4月20日,在音樂學院禮堂演出“游吟詩人”,演員有:孫薩利、田力、劉月明、劉海濤、趙越民、李京順等。24日演出“游吟詩人”,由樓乾貴主持。
7、1992年12月17日,19日先後在音樂學院禮堂及海淀劇場,為紀念羅西尼誕生200周年,演出“塞維亞的理髮師”,由鄭小瑛指揮並講解,小樂隊加鋼琴伴奏,全劇用中文演唱。部分詠嘆調是根據張承模譯配改寫的,其它由趙啟雄譯配。演員:袁晨野,李兵,沈韻,王月英,松鹿,張興彥等。音樂指導:趙啟雄。
自1995年由於某些原因,停辦了幾年,後又重新以“跨世紀聲樂藝術團”名義繼續演出。團長仍是樓乾貴,指揮方松甫,與跨世紀室內合唱團共同演出。該團由文化部文藝團體離退休聲樂藝術家和部分有較好造詣的中青年歌唱家所組成。
8、 2000年7月在金帆音樂廳舉行跨世紀聲樂藝術團成立一周年音樂會。
9、2003年歌劇小組曾與廈門交響樂團演出過“拉美摩爾的露琪亞”片段,以及“塞維亞理髮師”全劇主要唱段。
10、2004年“帕斯夸勒”於北大演出,伴奏用鋼琴和四重奏,合唱用錄音,無指揮。全劇用中文演唱。演員有:李運寬,沈韻,包京輝,陳建慰等。四重奏與演員均為中央歌劇院演員。
11、2004年“塞維亞理髮師”於北大演出,詠嘆調用原文,重唱用中文。演員有:李運寬,陳建慰,沈韻,包京輝,鍾浩,孫薩利,由孫薩利主持講解。12月由歌劇院正式在劇場演出,全劇(包括宣敘調)用中文演出。
已譯配但尚未演出過的劇目:
1“軍中女郎”,唐尼采蒂曲,趙啟雄譯配。
2“唐璜”,莫扎特曲,翻譯黃祖民,配詞趙啟雄。
3“拉美摩爾的露琪亞”唐尼采蒂曲,趙啟雄譯配。
--------------
《唐帕斯夸勒》曾於天津藝術節開幕式演出。用中文演唱,李稻道川導演,天津樂團樂隊伴奏。
《游吟詩人》曾於天津藝術節演出,用樂隊伴奏,原文演出全劇。指揮:李心草 音樂指導:趙啟雄,歌唱演員:劉燕蓉,尤鴻飛,曲波,李華典,李琳,劉月明,劉海濤等。
首都歌劇培訓學校章程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首都歌劇培訓學校(以下簡稱培訓學校)是一個以振興我國歌劇事業,培訓歌劇人才,擴大國內外文化交流為目的的非贏利的專業性民間培訓機構。
第二條培訓學校的宗旨是:通過培訓優秀歌劇人才,介紹和推廣中外新劇目,解答有關歌劇的諮詢等活動,為促進國內外歌劇屆交流合作,豐富人民文化生活,繁榮我國歌劇事業做出貢獻。
第三條培訓學校掛靠於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接受其在方針政策方面的領導和監督,定期匯報工作情況。
培訓學校將根據自身專業範圍,積極配合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開展國際文化交流工作。
第二章 業務範圍
第四條培訓學校的業務範圍包括:
1、培訓專業或業餘歌劇演唱人員。
2、向國內演出團體推薦經過譯配、試唱等初步成型的國外演出劇目,並爭取將曲目推上舞台;
3、推薦新創作的中國歌劇,並積極支持其試唱、試排工作;
4、向音像製作單位推薦中外(中文版)新劇目;
5、舉辦聲樂、指揮、舞美等各類講座,促進歌劇的推廣普及工作;
6、向歌劇演出團體推薦人才。
第三章 招生及培訓方法
第五條培訓對象為:專業歌劇演員、音樂院校學員、歌劇演唱愛好者。根據選定劇目的角色,上述人員經過報考,擇優錄取。
第六條培訓學校將根據需要,組織歌劇培訓班或為歌劇演唱團體代培主演、派出輔導等。
第七條培訓班學員在有經驗的教授、指揮和導演的指導下結業時要能熟練地掌握較高水平的演唱和表演。
培訓學校不負責學員結業後的工作分配及舞台演出承諾。
第八條學員應繳付合理學費,細則另定。
第四章 組織機構
第九條 培訓學校由校長、副校長及秘書組成校務委員會,負責制定培訓計畫、人員聘任、對外聯絡等工作。
根據工作需要,可聘請若干名專業人士擔任顧問。
第十條 培訓學校校長、副校長、秘書由校務委員會推舉產生。校長負責主持全面工作;副校長協助校長工作;秘書負責日常事務工作。
第十一條培訓學校自籌經費,自負盈虧,有獨立的財務。其來源為:
1、國內外願意贊助中國歌劇事業發展的團體或個人的捐贈;
2、培訓學員的學費,實習演出的收入;
3、新劇目的勞務轉讓費用;
4、錄音錄像的收入;
5、其他。
第十二條培訓學校所獲收入用於:培訓、排練、演出;添置所需教學設備;資助優秀新作品;所聘教職員報酬;日常辦公經費;進行對外藝術交流活動等。
第六章附則
第十三條 本章程可根據需要,經過校務委員會討論決定予以修改。
媒體報導
首都歌劇培訓學校成立(《人民音樂》1990年4月1日)
(人民音樂訊)由著名音樂家樓乾貴、鄭小瑛、李稻川、趙啟雄、李維渤、黎信昌等籌辦和支持的首都歌劇培訓學校於4月17日在中央音樂學院正式成立。這是繼“周小燕歌劇培訓中心”之後的第二個由音樂藝術家自辦的民間培訓實體。
首都歌劇培訓學校成立會後, 演出了義大利作曲家唐尼采蒂的三幕喜歌劇《唐·帕斯夸勒》。歌劇由趙啟雄譯配, 導演李稻川, 指揮鄭小瑛、余峰, 聲樂指導黎信昌、李維渤, 鋼琴伴奏趙啟雄劇中角色由張興彥、宋學偉、沈韻、顏靜、高永平、董燕雄扮演,青友合唱團參加演出。
為歌劇繁榮盡綿薄之力—記首都歌劇培訓學校
《人民音樂》1990年5月1日一文
4月17日晚, 首都歌劇培訓學校在中央音樂學院禮堂正式宣告成立,同時匯報演出第一期學員培訓劇目義大利著名作曲家多尼采蒂的三幕喜歌劇《唐·帕斯夸勒》又譯《帕老爺的婚事》),這樣一部經典作品的演出, 主要演員卻都名不見經傳, 有幾位還是第一次登上歌劇舞台, 民眾演員由全市各行業人士組成的業餘合唱隊——女青年會合唱隊擔任, 指揮是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的研究生,沒有樂隊, 全劇都由鋼琴伴奏;沒有布景,台上全部道具只是一椅一幾一凳和兩張屏風, 換一下擺放位置就算換景……這樣不“規範”的演出, 恐怕在歌劇舞台上還不多見, 然而它卻旅得了台下諸多音樂界專家及其他來賓們的多次熱烈鼓掌。演出結束後, 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的有關負責人及喻宜萱、張權、李德倫、喬羽、沈湘、黎信呂等上台表示祝賀。演員們非常激動, 雖然沒有分文報酬。但是他們學了一部戲, 於聲樂演唱和戲劇表演方面有了提高, 更重要的是能夠上台演戲, 體現出作為演員的基本價值。樓乾貴、鄭小瑛、李稻川、趙啟雄、董燕雄這幾位老藝術家更興奮,他們半年來的心血沒有白費, 創業雖難, 但是這第一步終於勝利地邁出了。
去年夏天,中央歌劇院的鋼琴家趙啟雄譯配了《唐·帕斯夸勒》, 並找了幾位青年演員試唱。試唱之後, 大家興猶未盡何不將它排出來呢?於是上述幾位老藝術家湊在了一塊兒議論起來越談, 越感嘆中國歌劇事業之不景氣。近年來, 我國聲樂界人材濟濟, 青年歌唱家參加國際聲樂比賽的, 獲獎者不乏其人。不過卻很少有和國外演出團體簽訂契約演出歌劇的演員。並不是人家不請我們演, 而是我們會的劇目太少!我們的演員, 在校學習時是打基礎, 不可能有很多機會上戲, 等到畢業後分到歌劇演出團體, 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 還是沒有多少戲可演……這樣下去, 我們的歌劇事業何時才能振興!我們的民族歌劇何時才能躋於世界音樂之林?想到這裡,大家想:我們幾乎已經為歌劇事業奮鬥了一輩子, 我們還要進一步為中國歌劇事業的繁榮而奮鬥。我們還要辦一個機構, 一個民間機構,來培養和歌劇有關的各方面人材, 為振興中國歌劇事業盡綿薄之力。
在沒有資金的情況下,藝術家們一邊排戲一邊籌建首都歌劇培訓學校。全體師生情緒飽滿、興致勃勃:趙啟雄為大家印譜子、合伴奏,黎信昌、李維渤進行聲樂指導, 鄭小瑛在繁忙的排練任務中抽時間進行指揮作業,李稻川排戲。學習之餘,師生一起把李老師家的幾件家俱擻出來, 自己動手刷上油漆, 再做上一些花花草草,道具就準備齊了。與此同時,樓乾貴穿梭於國際文化交流中心與文化局、成人教育局等單位之間, 聯繫成立學校有關事宜。短短三個多月的時間, 戲排的差不多了, 學校成立的事情也有了眉目。在這個集體裡, 無所“官”,無所謂“民”, 工作無所謂“費”二無所謂“賤”,著名藝術家不擺架子, 什麼跑腿的活、髒活、雜活都乾, 但在藝術上要求絕對嚴格, 演員們無論是“角色”還是“民眾”,一絲不苟地學習, 一絲不苟地作戲。這裡沒有爭名奪利,沒有金錢掛帥, 大家憑著一片赤誠, 在中央歌劇院和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等單位的大力支持協助下, 終於把這個戲推上了舞台、終於辦起了“首都歌劇培訓學校”。
二月下旬以來, 這個戲共匯報演出了七場, 除了學校成立大會的匯報之外, 其餘六場都是面向廣大觀眾的非營利性演出,其中四場送戲上門到幾個大專院校。反響異乎尋常的熱烈。一位觀眾, 戲散後找到鄭小瑛, 激動地說“我是靠工資吃飯的,收入並不多, 但是看了你們的戲很受感動, 決定贊助你們一千元,請你們不要公開我的名字”。這是學校收到的第一筆贊助, 數目雖不大, 意義卻非比尋常。在人民大學演出時, 氣氛熱烈, 高潮迭起, 雖然沒有字幕, 可是對於許多頭一次看歌劇的學生來說, 理解並不困難, 劇中每個出戲的地方, 禮堂里都爆發出會意的笑聲,在高等院校校友聯誼會演出時,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十幾位外籍師生觀看了演出。一位蘇聯學生說:以前我腦子裡的歌劇就是大劇場、布景豪華的大場面, 象你們這種室內形式的歌劇, 很新穎, 蘇聯現在還沒有。成文大會那天,直到深夜十一點半, 學校還接到表示祝賀的電話。數天之後, 一位聲樂專家碰到了學校的一位老師, 握手寒暄之後說:我還要再跟你握一次手, 你們這件事辦得太棒了, 太有意義了。
當初一個膝朧的構想,卻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過一個劇目的學習、排練和匯報, 填補了外國著名音樂家的名作介紹給中國觀眾的一個空白;青年演員和指揮獲得了一個難得的實踐機會;業餘合唱團參加演出以及把戲送到大專院校更是為歌劇的普及、推廣與活躍人民文化生活故了有益的工作。現在, 第二期學員培訓工作已經開始, 培訓劇目為莫扎特的《後宮誘逃》、威爾第的《游吟詩人》第四幕、英國作曲家沙利文的獨幕喜歌劇《法官的審判》。接下去要搞一組中國現當代題材的歌劇選場。學校打算, 一方面介紹外國的劇目, 另一方面要揭力推薦介紹國內作曲家的歌劇新作, 甚至一些正在學習作曲的學生, 學校也願意為他們提供一個實踐的園地。學校的宗旨是培養歌唱、表演、作曲、指揮、導演、舞美等各方面的歌劇人材,擴大國內外文化交流, 豐宮人民文化生活, 縈榮我國的歌劇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