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干縣瑞洪鎮

餘干縣瑞洪鎮

餘干縣瑞洪鎮為信江北岸濱湖低丘區,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瑞洪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山川秀麗、風景優美。

瑞洪鎮瑞洪鎮

概括:

鎮域為信江北岸濱湖低丘區,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全年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光充足。瑞洪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山川秀麗、風景優美。

交通:

瑞洪水陸交通便捷,通訊發達。昌萬公路貫穿全境,瑞洪大橋橫跨信江,東南距餘干縣城31公里,西南距省會南昌僅38公里;水路東溯信江,經鷹潭通上饒,西注鄱陽湖直通長江,有至南昌、進賢、鄱陽、新建等地的便捷航運,素有“三餘首鎮,八省通衢”之美稱。瑞洪境內建有3座通訊發射塔,網路通訊覆蓋全鎮;已實現電話村村通和寬頻上網,發達的通訊設施加強了瑞洪與外地的溝通和交流。

歷史文化:

瑞洪建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名勝古蹟眾多。據縣誌記載,早在唐代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即建有商埠,當時稱洪崖鄉,其改名瑞洪的由來,還有一段傳說:明太祖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朱軍因戰略關係多次敗北,被陳軍逼退至洪崖鄉(即現在瑞洪)謝湖塘小港。朱元璋為重振兵風,招集部將商謀破陣之策,軍師劉伯溫獻計以火攻之。無奈連日風向不順,加之近日交戰,朱元璋精神疲勞次日起床床時,不晃紅日已射入船艙,朱元璋說我一覺竟睡紅了天。朱元璋站立船頭,觀看風向恰為順風,立即下令開戰!全船迅速拔錨開航,直奔康郎山戰場。在大火攻勢下,陳友諒節節敗退,陳還被射傷眼睛倉皇逃命。為紀念這次戰功,朱元璋下欽令,將洪崖改為瑞洪。
鄱陽湖是我國第一大淡水湖,瑞洪三面環湖,站在湖岸遠眺,湖面一望無際,波光粼粼,使人心曠神怡,頓發海納百川的感懷。到了春、夏、秋三季,鄱湖風光更為優美。其景點有:大面積蘆葦觀賞,蘆葦盪小船,“三江口”風光,觀賞天鵝、白鷺、大雁、野鴨等。
瑞洪舊有令公廟、天后宮、風波亭、古茶庵、洪崖書院和古宮窖等,現存名勝古蹟有:洪福寺。

景點簡介:

(1)

“三江口”風光。“三江口”是指信江河流、贛江河流與鄱陽湖水匯聚的交叉處。每到上半年降雨季節,信河水、贛江水直奔鄱陽湖,在“三江口”交匯,形成一邊紅色、一邊黑色、一邊白色的江面壯觀景色。

(2)

蘆葦觀賞。鄱陽湖內有大面積蘆葦,每到春、夏季節,嫩綠的蘆葦,在湖水中隨著風浪一起一涌,形成綠色波浪,蘆葉沙沙的響聲,觀賞其景其情,別有一番滋味。

(3)

洪福寺。建於唐朝626年,寺內原有和尚、尼姑百餘人(尼姑住在觀音堂),傳說寺內的鐘聲當時在康山打仗的朱元璋都能聽見。抗日戰爭期間洪福寺被日兵拆除,只留一間小房屋,及至近年才重修。歡迎五湖四海的朋友來我家鄉遊玩,給各位朋友留下人生難忘的美好回憶!
{5}

神口祠 族湖亭

古時候,人們對自然的認識還是有限的。為求得歲歲平安吉祥,瑞洪人造祠建亭,以便祭祀。最早的要數神口祠、族湖亭。
神口祠位於瑞洪鎮東北部低崗區。族湖亭就在西湖口,當今神口與洪崖山附近。公元221年,秦始皇發兵五十萬,分五軍統一嶺南,遣屠濉將兵十萬結餘干之水,族湖為其屯兵一處。
相傳西湖中的深潭,楚負芻時(公元前225年),東南一帶水患不斷,睢浩奏請祭祀江神。楚王準奏,並特遣禮官制以金箕玉斗、馬牛牡羊至湖邊致祭,但無濟於事。當地一老翁告訴禮官:“若祭當就湖之祖”,禮官忙問:“祖在何處?”老翁回答:“乾越西湖口。”於是禮官又攜帶禮品至湖口作亭致祭。第二天,水退。故亭名族湖亭。
傳說固然是傳說。可在“文化革”期間,有些人卻乾起毀亭廢祠的蠢事來,以標榜自己是徹底的革命者。其實,那老翁和江湖打了一輩子交道,深諳水的奧妙,他的話當然是告訴人們,要愛護江河湖泊,合理開發才是上策。

古茶庵 妙覺地

古鎮瑞洪,不僅是四方平民經商謀生的地方,也曾是舊時官員謫居、避難、隱居的地方。去看看古茶庵就知道。
古茶庵,四合院,西邊為廂房,中有天井。創建於明代萬曆年間。庵南靠上灣街,西依上灣廟,東臨風波亭、燈盞地,北接和尚庵。史載,明末,萬曆進士李爾張、累官禮部尚書入參機務。“因患諫而謫瑞洪”,流落瑞洪街,寓居上灣風波亭附近,並在此搭起一幢草棚,每日燒好一缸紅茶,以供往返者飲用。長年累月,拳拳愛民之心從未間斷,且不收取分文,因而叫“施茶”。(古茶庵,也就叫施茶庵)。
後來朝廷欲召回李爾張,特派進士探花張瑞圖往返瑞洪勸駕。此時,李爾張已無心為官,為表決心,削髮為僧。張瑞圖見其志不可奪,遂代予奏請立庵和購買田園供其贍用,並贈匾額以榮居,親筆書寫“妙覺地”三字,以作留念。
茶庵落成後,李爾張在此除研究佛學和燒茶外,還編著了一部上至三皇五帝,下迄明末的紀傳體五言韻文——《鑒略妥注》。此書後成國內訓蒙讀本。
李爾張何以落腳瑞洪不肯離開。也許是瑞洪街民的忠孝仁慈,寬厚溫順,孜孜為善為心感染著他。

檀樹嘴 談書嘴

由瑞洪街往東偏北走1.3公里即到位於洪崖山嘴上的檀樹嘴。檀樹嘴又名談書嘴。此地長滿檀樹,樹桿挺拔,枝繁葉茂,炎暑時,濃蔭蔽天,十分涼爽。當地視檀樹為神樹,故名檀樹嘴。史載,清代中葉張姓由鄰近新屋下遷移至此。因村人讀書志在聖賢,心存家國,好學之風久盛不衰,故依音改為談書嘴。
此處不書洪崖書院(在上灣街,始建於明,書院以鄉名之),不寫“瑞洪八景”(洲浮去霧、亭瞰風波、羊角山橫、牛頭浪蹴、茶庵疏馨、洪福晨鐘、漁舟唱晚、下風野岸),唯鍾情“檀樹嘴”,為何?我藉此想說明的是,瑞洪人依託發達的水運,開放的商業市場,不僅創造了瑞洪的經濟文化繁榮,還大大的影響著鎮郊村野,帶動方圓文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